风起大宋_第四百六十二章 休养生息(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二章 休养生息(完) (第2/8页)

出一本黄达上的册子说道。

    黄达本是济水上的宋将,深谙宋朝对军队的制衡之道,梁山连克高丽、倭国后,姜德就让其思考日后如何保证各地水师战力和忠诚度的问题,黄达回去后就提出了异地为军的想法。

    此时的姜德势力颇具规模,部下种族较多,姜德此时又没有大义在身,在倭国,最高的统治机关是幕府,最高的统治者是幕府将军,在高丽,还有一个幼弱的高丽王,姜德在这两地都没有正统的统治身份,只是通过控制幕府和高丽朝廷的方式来控制两地,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军队。

    姜德对军队的掌握主要依靠的是军饷,无论是野战师还是守卫部队,所有的军饷都是直接由梁山潘良贵为首的钱粮部发放到个人的,甚至有不少爱家的军士还把收款人直接写成家里的父母或者妻儿,以防止自己随意花掉。

    此时的军士大都想的都很简单,吃粮赚饷,如有机会再当个将军,至于什么保家卫国这个概念对于古代的军队要求就高了一些,保家还能理解一些,国那可真的是rou食者该做的事情了。

    姜德控制军队的另外一只手就是萧让为主的教化营,不断的强化军队对姜德的个人崇拜和对华夏民族的认可。

    但即使这样,从制度上的制衡依旧要建设,黄达的异地为军就是其中一个,具体来说,就是倭国人去高丽水师,高丽人去倭国水师,确保不会形成地方军队势力。

    但这个时代和后世不同,人们重土轻迁,何况是去异国他乡,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军心涣散。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高丽和倭国在政治上其实还是独立的,互相派军在政治上也不合适,只能是为后面做准备。

    黄达知道姜德对自己的提议还不满意,便道“那末将再回去琢磨琢磨。”

    姜德嗯了一声,让众人回去做攻占三佛齐的方案出来。

    不说姜德这边,另外一边曾经席卷江南的方腊此时正在一个山洞中吃着冰冷的干粮。

    整个黄山东西六十里,南北八十里,整个大小有一千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方腊率领的军队退到这里后,各自驻守要道,和宋军一个一个山峰的争夺拼杀,这样的战斗已经持续了小半个月了。

    童贯等人将黄山团团围住,一心抓到方腊以求全功,但西军从出发道现在已经快一年了,又不擅长山地作战,因此一时拿不下黄山,但童贯等人也不着急,毕竟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了。

    “圣公,蜜蜂尖失守了,宋军已经向石门峡发起了进攻。”祖士远走过来对方腊报道。

    原来一身漂亮紫色道袍的祖士远此时已经是衣衫褴褛了,道袍的半只袖子无翼而飞,下摆也已经被泥土变成了黄褐色。

    方腊点点头,祖士远站起身,在方腊身边的黄山沙盘上取下一个小旗,换上了代表宋军的红色旗帜。

    整个沙盘上,红色旗帜已经越来越多,代表宋军正在不断吞噬方腊军的地盘。

    “也不知道吕将军和包天师等人怎么样了。”方腊看着沙盘,放下手中的干粮说道“现在我唯一庆幸的就是钟教主带着夏天王、杨幺去了太湖,即使我等为圣教捐躯,圣教也有了传承。”

    方腊军并没有全部被包围在黄山,在外围还有吕师囊、包道乙等人率领的军队,但即使是实力最强的吕师囊,部下还能一战的也不到三千人,根本打不破童贯的包围圈。

    “是啊还有圣女和娄左使,如果姜信之真的和传说中那样讲义气,应该不会做落井下石的事情。”祖士远安慰道。

    “现在我们的粮草还有多少?”方腊问道。

    由于是败退到的黄山,方腊并没有太多的粮草囤积。

    “即使是一天二食,也只能坚持不到二十日了。”祖士远苦笑道“如果宋军保持这样的进攻力度,因为战损,我们倒反而能坚持三十日了。”

    方腊不由也苦笑了起来,这还真的是讽刺啊。

    距离黄山大约百余里的桐庐城,由于经历了方腊和宋军的来回洗礼,本来有数万居民的桐庐城显得有些败落,一只商队停靠在了城边的港口,一包包的货物被卸了下来。

    “你们这些商人还真厉害,这才刚刚打完仗,就敢回来做生意了。”一个衙役都头一边捏了捏手中的钱袋,一边啧啧称奇道“不过看你们这些护卫的样子,一般的盗贼恐怕都打不过你们。”

    和他对话的汉子哈哈笑道“俗话说得好,富贵险中求嘛,你没去杭州看,这才多久啊,春月阁的生意又好的不得了。”

    都头叹道“春月阁啊,那可是好东西,我是没福气去那里了。”

    那汉子又和都头说了几句,借口要盯着卸货,上船去了。

    船舱内,一人见汉子进来,叹服道“白龙鱼服,数百人的队伍,就这样大摇大摆进了桐庐城,让我不禁想起了昔日三国旧事啊。”

    进来的汉子自然是武松,他笑着问道“莫非是那白衣渡江的吴下阿蒙?”

    娄敏中惊道“武团长也知道吕蒙?”

    武松一边坐下一边说道“那是当然,我们梁山上有一个师团长学习班,由几位先生和侯爷轮流授课,从春秋战国到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