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五章:正合吾意  (第3/3页)
务。军队领导权由李渊亲掌,但征战事宜则多交给三个儿子。    武德七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一,为结束军事统治,他废除总管制,改行都督制。统十州以上的设大都督府,其次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其时设大都督府的有洛、荆、并、幽、交五个州。    到贞观十三年,都督府增至四十一个。全国三百五十八个州,除京畿九个州外,全部分属这四十一个都督府。都督府设都督一人,长史一人及录事、参军等员属。都督主要负责地方军的统御,但与当地军府没有隶属关系。    等李世民即位后,他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贞观元年,李世民将全国划为十个道,置军府六百三十四个,其中关中地区占二百六十一个,占全部军府的百分之四十一,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    除此以外,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十二卫府及东宫六率。    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府兵的编制是十人为火,火设火长;五十人为队,队设队正;一百人为旅,旅设旅帅;两百人为团,团设校尉。    至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    现在还是武德八年,大唐的军改只完成了都督制。    若是按照殷清风的军分区制实行,将会在各级都督府上面增加一个军区总都督府,或者直接取消那些都督府。    前者不会引起那些都督的不满,并且还给了他们增加了一个加官进爵的途径。至于后者谁甘心丢掉从二品的大都督、正三品的中都督和从三品的下都督?更何况,那些都督府内的长史也将丢掉官职。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从那小子提出军分区制后,我就在痛疼这事儿。”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观音婢你说,会不会是因为那个军分区制得罪了那些武勋,他们才没表现出与他结交之意?”    长孙氏道“不好说。一边是巨量的钱财,一边是官职。换做妾身来选,妾身也不好选择。”    李世民道“怎么不好选?换做是我,我就选官职。”    长孙氏仰过身来,“可别忘了还有军事学院。    出外征战辛苦不说,一旦吃了败仗,再高的官职又如何?但有了军事学院又不同。只要进了学院,天下各统军要看那些博士的眼色不说,没有出外征战的辛苦,更不虞丢官的风险。”    李世民回道“可学院才能安置多少人?”    “各地的都督和长史也不过六十余人嘛。不说全部安置在学院里,那新成立的军区不需要各级属官吗?”    李世民想了一下,“原先是三十三个都督府,现在变成十个军区,哪个更不用担心那些将领作乱?”    长孙氏像是看白痴一样白了李世民一眼,“那你告诉妾身,参谋部、装备部、辎重部和作战部是做什么用的?”    “是”    李世民刚说出口,长孙氏抢先道“以水泥路连接天下四方,不管是十个军区还是三十三个都督府,有什么区别?四个官署一旦确立,一个军区官长就算辖兵百万,他还真有可能作乱不成?    当然,除非子孙后代不孝,自作孽丢了皇室威严。否则,皇室威严日盛一日,那些武勋就得效忠一日!”    李世民的眉头这才舒展开,有些得意的说道“某有贤妻,万事可定!”    长孙氏又白了李世民一眼,重新仰在李世民的怀里。    心情大好的李世民,伸出禄山之爪探近长孙氏的胸衣里。为了分散长孙氏的注意力,他问道“你说,那小子若是真心结交那些武勋,为何加盟到酒水里还有一些我并不重用之人?”    长孙氏没好气的说道“那是你现在不重用了,之前呢?在他们投靠你之前,你手下才有几个可用之人?”    李世民嘿嘿一笑,“这么说,他在替我收买人心不成?”    见长孙氏一副懒得理他的表情,他接着说道“那你说,这几个人我是否继续重用呢?”    听李世民问出这么白痴的话,长孙氏一把把李世民的手拽了出来,“熄烛、安寝!”    李世民顿时眉飞色舞,“正合吾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