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二章:王度惶恐 (第3/3页)
是大一统的朝代。 如战国时的秦国只能称呼为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因为秦国是全中国级的朝代,就可称为秦皇朝。 同样,历代为中国附属国的朝鲜从来不是皇朝,而是王朝。 此时王度口中的王朝是指国家,而不是某个朝代。 国家的本质是哪个阶级的nn,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但这话怎么和王度解释?生搬硬套的话,又得解释一大堆。 “由皇室、官吏和百姓组成。 所以,从国家的本质来说,世家与百姓没有区别,都要服从皇室和官吏的管治。 若是谁认为自己是武勋家族、官宦家族出身的子弟,就能高人一等,就能对抗皇室。最终的结果,要么推翻皇室,要么被皇室推翻,不外如是。” 王度的身体,慢慢的软在了椅子上。 以前,他以为阿耶的兴衰要论和三弟的中说,都是可以让以后的历代帝王大治天下的学说。 三弟在中说里写到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 三弟还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人与天地、万事万物的发展、如何求学、以及对以往历史的总结等学说, 这些,是他和所有太原王氏子弟引以为傲的学说。 所以,哪怕其他世家想对抗李氏,太原王氏也只是冷眼旁观所以,当别的家族对李氏的统治越来越安稳而感到不安时,他想着是要来到长安,给太原王氏找一条新的出路。 在进入那座府门之前,在进入这座书房之前,包括他这一路走来听到的、看到的,都没有动摇他此来的目的说服这个少年、从他口中探知李氏更多的消息、借他之手献上“续六经”和中说 他根本不相信这两年的变化与这少年有任何的关系。他就是李世民推到世人面前,混淆视听的傀儡、他就是李世民为其以后出仕推出来的傀儡。 当然,他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说他只是个少年,就以他庶子的身份,是不可能得到殷氏全力的教导的。更何况,殷氏也没有这样的底蕴教导出这样的后人来。 三弟为实现济世安民的报复,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 辗转几十年,奔波几万里,觉得略有所成后,才开始模仿孔子,作续六经、才开始在白牛溪聚徒讲学 这少年明明就没有离开过长安城,就算有名师指点,他的才能也有限。 但现在,他不得不承认,他轻视了这少年。 他寥寥的几句本质论像是黄钟大吕一般,震荡开山顶上的雾霭,使人得以俯瞰世间万物 三弟集三十年所学,才有了续六经有了中说,可这本质论,没有五十年的博览群书、没有走遍千山万水、没有感悟世间沧桑,如何能说出“本质”二字? 由本质论为本源,可以推导出,入仕的本质是求官求财求家族兴旺,与忠君安民无关择徒授业的本质是留一家之言以万世,与教化万民无关科举考试的本质是选用符合皇室要求的仕子为官,与士族争夺利益无关 这样的结论,真是太可怕了 他如此年纪,怎么就能如此犀利的看清万事万物的本源呢?谁是他的授业恩师?那人还传授他什么学说了? 本以为暗中观察他多年,对他已经很了解的。但短短的接触之后,他竟如笼于迷雾中一般,让人不可捉摸。更让人心生畏惧的,是他身后的恩师太可怕了 那么以前对他的推断,都要否定了重新来过。以前,对他抱有的目的,也要重新更改 要找到他身后的恩师,要重新理清与他的关系,要从新开始 但眼下该如何继续和结束? 现在某的心已乱,再继续下去,某的心不但会更乱,甚至会被他蛊惑可是,起身告辞再见他一面,恐怕就更难了。 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谨记完本神站址防丢失17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