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1页 (第2/2页)
编的“每逢单数日的21点”和响铃方式,给了文远“对方小心谨慎”的印象,并且也符合这种特殊谍报人员的联络行为,从而让文远进一步认定,此事为“真”。 而最为关键的一招,就是那句“你想要什么情报?” 诚然,真正的情报贩子或是谍报人员绝对不会采取这种“明码联络”的方式,在通信随时可能被监听的情况下,这完全等同于将信息公开,完全是“自杀行为”。身为搜查一课的刑警,文远绝对会起疑。 ——而这一点也在莫良的计算之中。 正因为莫良是个门外汉,不清楚那些专业人士的联络方法,他才只能采取这种办法。 他故意让文远起疑,致使通信出现短暂空白的那一瞬间,他好用一声嗤笑进行逆转,并在文远心底敲定“真”这一印象。 莫良大胆利用了专业人士的心理,也可谓是一场豪赌。 因为莫良很清楚,人们的“固有认知”能将一个人影响到什么程度。人们会对“他们认为理解的那样”去给事物下定义,甚至到了“当事物与个人认知的情况出现偏差时,人会自行强解、补证这一偏差,从而与‘认知的概念’完美契合”。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正确”的东西出现“错误”时,人们会固执地将它强行解释成“正确的”。 所以莫良便用那声“呵”作为契机,并迅速点题给出关键情报,成为文远强解的开关。 以文远的角度→“对方是专业人士,不可能出现这种漏洞”→开始怀疑→对方嗤笑→对方给出想要的莫克斯酒庄情报→“莫非对方是在试探我么?还是说对方已经掌握我的动态,早知道我不是骑士团的人了?”→开始心虚并自行脑补对方“果然是专业”的结论。 通过这几步骤,莫良加深了他对情报贩子的“固有认知”,让他完全不再怀疑他的身份。 之后,再开出天价,进一步让对方认为“合理”。 ——靠情报交易吃饭的人,肯定不会拘泥于老主顾。另外,出于商人奇货可居的心理,价格哄抬越高才越“合理”。让对方把钱放在某某某处而不是人对人或转账交易,也符合该行行规。 通过最初的陷阱“圣殿骑士团的高信誉值”这一固有认知,紧接着利用“想为警视厅立功”的心理,再层层铺垫,层层下套,让莫良成功骗过这个搜查一课的精英。 虽然莫良一直说自己没有卫岚那样聪慧敏捷的头脑,但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利用他和风流客他们平时玩“大冒险”时偶尔发现的这个废城区和偶尔发现可以正常使用的公共电话,从而布下如此完美的局,也可称之为某种“奇才”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