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5节 (第2/5页)
了中央军代言人这个身份地位,那自然少不了要去倚重这个年轻人。 不能说袁肃的态度是在与他做对,毕竟袁肃不反对帝制。更何况之前的对话把事情说的很清楚,实际上袁肃不是一个挑剔的人,而是一个真正尽心尽力在为帝制一事考虑周全的人。国民的支持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孰重孰轻,这确实一个值得深思考量的问题! 他自己也不敢百分之百保证,一旦放弃青岛换取帝制,会不会招致北洋集团的分崩离析,会不会遭到举国上下的声讨。真正到了那个时候,那些外国势力又能帮上什么忙? “你的话,可都是真心的?”许久过后,袁世凯放缓了脸色,语气十分平静的问道。 “句句肺腑,绝无虚言。抛开其他一切不说,叔父当了皇帝,侄儿也能沾光。只要能够以帝制之威促进中央集权,重写眼下这虚伪的共和国,又有何不可?只是无论如何,都还请叔父三思,一步错,步步错,这一步棋是没有回头的余地的。”袁肃恳切的说道。 “我明白了。这件事我会好好考虑的,不过,不管你在外面听到了什么,现在都不要乱声张,明白吗?”袁世凯叮嘱的说道。 “小侄自是明白。”袁肃点头应道。 “关于你要建立兵团的事情,你大可先着手去做。你是我袁氏一族唯一一个能在外将兵的人,你若有忠于家族事业的心,我这个叔父自然不会不提携你。这些都是在自家人面前才说的话,我知道你是一个聪明人,但是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袁世凯又补充的说道。 “多谢叔父,小侄一定铭记在心。叔父能以国为家,小侄则也以家为国。”袁肃铿锵有力的说道。 从书房出来后,袁肃带着心事重重的表情往外走,打算乘车返回北海招待所。 却没想到在怀仁堂前厅这边,袁克定还在翘首以盼的等待着。他当然知道这次父亲召见袁肃所为何事,自己自然迫不及待想要从袁肃口中套得一些消息。二人碰了面,说了一些客套的话,又一起往大门外走去。 直到了上了马车,袁克定这才没有再闪烁其词,而是直截了当的向袁肃询问刚才在书房的谈话情况。袁肃心理面没有打算跟袁克定说的太多,以袁克定这样没有定力的人,就只怕会一时得意忘形而把一些重要的消息泄露了出去。 袁肃只是用一种双关的言语方式简单说了一下情况,再三强调他对袁氏一族的忠诚。 除此之外,他倒是向袁克定提及一些青岛方面的事情,希望能利用袁克定个人没有什么远见的情况,拉拢袁克定坚决反对出卖青岛主权,主张青岛问题不惜一战的立场。他只是告诉袁克定,昔日与杨度所说的民族大义一事可以反应在青岛主权问题上面,单单这一点袁克定自是会心知肚明。 第80章,时局进展 整个九月中旬的这七八天时间里,北京的天气日里热、夜里凉,就仿佛是应对了目前热议的时政局势一样。随着筹安会越来越露骨的宣传造势,君主立宪气焰如同得了芭蕉扇助力一样烧旺了一片天,许多受到筹安会鼓动的遗老和前清时君宪派的官僚士绅们,一个个都坐不住似的出来抛头露面。 而相对于君主立宪呼声,江浙一代坚定拥戴共和的政治活动家、官商学者们,也如同突然醒悟了一般,意识到筹安会幕后所酝酿的阴谋,很快便组织起来一阵反击。 双方先是以报纸为阵地,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社评和论文,互相攻讦。随后甚至还公开举行演讲和座谈会,为各自主张的政治思路摇旗呐喊。 许多老百姓们大多是以看热闹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在他们看来如今已经是中华民国了,根本没必要还要为政体、国体的事情争执不休。只当是这些“士大夫”们吃多了无所事事,跑出来制造一些事端来彰显彼此的存在感。 可正是因为这场貌似学术上的争斗,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情况的不对劲。甚至连国会里面都在讨论让袁世凯出面平息此事,最起码也要有所表态才是。 除了筹安会的活动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之外,关于青岛问题和中国参加欧洲大战这两个事同样都是热火不减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小道消息不知道从哪里泄露出来,这其中有无稽之谈,也有八九不离十的真相。 关于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