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6节 (第2/5页)
话时,他还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坐在下座的袁肃。 不仅袁肃心中明白,在场大部分人也都很清楚段祺瑞是什么意思。 在青岛问题上,袁肃确实打算插上一手,可问题是他的盘算是趁机浑水摸鱼,见好就收,而不是成为真正与日本军队正面交锋的部队。尽管看上去是被中央政府寄予厚望,是人民的英雄,又是颠覆近代中国历史的大功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日之间不会发生真正的武装冲突,最好就是日本知道中国的决心从而知难而退。 如果日本不肯退让,一旦双方交起手来,那与日军正面相对的部队必然就要承受极大的战争压力。袁肃好歹是有自知之明,他的部队虽然是经过精锐的训练,也保持着日常训练,其战斗力绝对算得上是全北洋军中最好的,可问题是麾下的部队建制不齐全,完全没有任何炮兵单位,同时也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绝对不是装备齐全又有实战经验的日军的对手。 硬要与日军进行死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用人头来换时间。或许可以将战争拖延到一个月、两个月之后,到时候日军多少也是吃不消,而且因为战事大大超出预期,来自国内的压力也是极大,很可能会选择退兵。 的的确确是赢得了这场战争,可手里的好不容易攒起来的这点资本则全部赔的干干净净,主力部队大换血,搞不好还会连为数不多的一些将领也搭进去了。获得了中国近百年难得一遇的殊荣,成为民族英雄、国民偶像,可却再也无力参加接下来的北洋大博弈,更别说协助叔父袁世凯巩固帝制。 第83章,着手行动 元气大伤,少不了要好几年才能慢慢调养过来。最担心的倒不是时间,而是其他异势力不会给自己调养的时间! 让袁肃最担心的还不是这些,虽说在临近辽沈的精锐部队只有他在东直隶这一支,总不至于让热河的那些乌合之众开赴到金州。但是段祺瑞摆明是要培植徐树铮执掌东三省,单单这一点就让人认为是有私心。既然是有私心,那么一边是培植嫡系亲信徐树铮,一边打击袁氏唯一带兵的势力,似乎是有言之不尽的用意。 当然,国难当头,民族大义为先,即便段祺瑞是真的有心打压,他现在也不可能有任何反对的余地。在面对外侮的立场上,自己还是有很清楚的原则和立场,不可避免之时那就勇于去承担责任。抱着侥幸的心理而言,日本也未必敢真的在辽沈与中国开战。 “芝泉,你莫不是要从直隶抽调部队进驻辽沈吧?那你的意思就是指让袁克礼和朱子芹两个师负责正面应对日本?”袁世凯不动声色的问道,事实上就连他都在考虑段祺瑞的这个安排是否另有内幕。 “不止是袁会办和朱子芹的两路人马,包括北京和热河两地的部队也都要进入备战。我预计要在辽沈投入至少六个师的兵力,其中要有三个中央师担任主力。”段祺瑞语气笃定,气定神闲的说道。 “抽调京师卫队,那京师怎么办?”又有人提出了质疑。 “南苑北苑之前有四个警备师,现如今已经被整编成两个中央师。抽调一个师奔赴辽沈,留下一个师警卫京城,并无不妥。更何况北京乃我民国国都,我国目前与日本是局部地域矛盾冲突,料定日本也不敢派遣舰队直入渤海逼近天津。这不仅是将局部地域的冲突上升到国战冲突,更是对西方诸国在天津势力的直接威胁。日本胆子再大也不至于有这样四面树敌的下策之举。”段祺瑞胸有成竹的说道。 这一席话是有道理的,在场众人也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袁世凯在稍微沉思了片刻之后,转向下座的袁肃,极其认真的问道:“克礼,你部人马可能胜任此次重任?这可是关系国家主权的大事,能便能,不能便不能,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稍有差池,即便你是我的侄子也难逃其责。” 表面上来看似乎这是袁世凯在给袁肃最后选择的机会,也是似是而非的在暗示袁肃量力而为,但事实上当袁世凯说出这番话时,袁肃已然是毫无退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这个中央军的灵魂人物能敢说一个“不”字吗? 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袁肃霍然起身,挺直胸膛郑重其事的答复道:“国家大义,袁肃义不容辞。我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