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4节 (第4/5页)
到了七月初,杜预陆续在广州、香港和上海秘密活动了一番,按照之前早已打听好的革命党人聚集地,用一种比较隐晦的方式开始散播谣言。正是南方革命阵营最为鸡肋的时期,这个谣言显然就像是枯树逢甘露、久旱遇雨霖,一下子就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灯,哪怕这盏灯很迷糊也很薄弱,可好歹是一份希望。 短短几天的时间,关于袁肃意欲密谋反对帝制的消息,便先在广州、香港传出了动静。 一些小报纸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议论,毕竟袁肃虽然赋闲在租界,可昔日的威名还是有一定人气根基所在,稍微有一些让人不解的动静,很快就能引发一轮关注瞩目。 不过这一轮活动才刚刚要火,却又莫名其妙的被人们刻意打压下来。渐渐的便又销声匿迹了。而之前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并且至今仍然由官方喉舌大肆造势的帝制一事,逐渐的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倒不是革命党人为了给袁肃提供掩护而刻意压着消息,对于许多革命党人来说,还不得这件事闹得越大越好,从而让北洋内部先行乱起来,然后他们便有机可乘。只是袁肃在提前安排接应工作时,还特别做了一些额外的指示,尽可能掌控好舆论的走向,只需要达到一闪即过的效果就足矣。 另外,杜预所遵照吩咐散播谣言的地点、场合并不多,无论是广州还是香港也就是那么几处地方罢了,与别人逢场作戏,通过聊天谈话说给周边的人听。这样的传播力度根本并不强,也就是随意的这么一说罢了,能真正来兴趣的人根本不多。 第34章,香港分部 前前后后经过大约半年的时间,中华革命党总算在广州和香港站稳了一定脚跟。不过如今的站稳脚跟并不像是大革命时期那样,意味着已经完全可以掌握一个地方的政权,或者获得该地政权的支持。仅仅只是有了几个比较安全的落脚之处,以及一定规模的组织成员罢了。 今时非比往日,二次革命的失败给革命党造成的损失实在太惨重。 在香港九龙加士居大道南部街角的地方,是一栋前不久才刚刚粉刷过外墙的三层小搂。这里便是中华革命党在香港的秘密分党部,如今英国人对中国革命势力的政策不算友善,所以在对外活动上仍然需要有所保密。 原本这栋小楼已经很是破旧,革命党人经过一番周转才好不容易接下了楼房。后来一直因为经费不济的缘故,就连小楼的装修和添置陈设方面都拖拖拉拉许久,直到最近总算从昔日同盟会故人那边筹集了几万元的经费,这才有机会将小楼简单粉刷了一遍。 之前负责香港分部运作的人正是胡毅生,然而就在两个月前,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亲赴香港统筹党务,并且全权负责组织反帝制和武装讨袁的前期活动。对于廖仲恺来说,从日本出发时还是信心十足,更是坚决的希望能干出一番大事来。可当他到达香港之后才发现,如今国内的情况已经有了重大的不同,革命活动也不再想早些年那么容易筹划。 在已经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香港分部的革命活动只能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除了勉勉强强改善了筹集革命经费的情况,以及与云南、四川取得了一定联系之外,廖仲恺几乎就没有再取得任何进展。他是寄希望于唐继尧能够号召西南诸省的军队组织讨袁军事力量,虽然之前的接触彼此留下了好印象,也初步磋商了合作计划,可随后便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几乎完全失去了联络。 香港和广州早先都有派人在广西、云南常驻,而这些常驻的联络点同样是没有收到什么进一步的消息,一切就放佛之前的联络只是一场梦罢了。 就在廖仲恺以及中华革命党陷入踌躇困境之时,前不久在外面收到的一些小道微言,多多少少改善了目前的处境。 七月十四日的下午,负责前往广州打探消息的胡毅生总算赶了回来。 廖仲恺连忙让胡毅生来书房见面,不等对方稍微喘一口气他便迫不及待的问道:“可有什么消息?到底是怎么回事?” 胡毅生脸色有些许的兴奋,他连忙点了点头说道:“我打听过了,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之前还上过报纸。我离开广州的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