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1节 (第2/5页)
银的饷银。对于逃难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天降巨财,只怕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带走这笔饷银,去南方寻一个太平的地方过荣华的日子。 倒是当时的陈宦却出乎意料,带着这笔饷银一路往西,直到赶上了皇帝西巡的队伍,随即将银子一分不落的全部呈交了上去。而这笔银子便是当时袁世凯用来孝敬朝中大员的贡礼,本是派遣了一队人马护送押解,万万没料到出京城后便下落不明。也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将陈宦“拾金不昧”一事牢牢记载了心中,认定陈宦是一个很可靠的人。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陈宦无论是在对待革命党,还是在对待清朝末年的政治态度上,都表现出非常合时宜又有原则的一面。一九零七年时革命党人曾经到四川试图策反陈宦,陈宦是以时机不成熟为理由婉拒了革命党人的邀请,时隔一年之后,陈宦又因为剿灭革命党有功而被上司提拔升迁。 到后来民国成立了,陈宦积极拥戴袁世凯掌控国家统治大权,并运用各种手段消除地方军阀的影响,先后参与了“邀请”黎元洪北上和“诱骗”章太炎进京软禁的活动。由此奠定了袁世凯左膀右臂的基础。 不可否认,陈宦确实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的原则就是遵循一条旧官僚主义的行为规则,一切全部是为了服务于官僚阶级利益。在袁世凯称帝之前,他曾经真正意识到帝制对官僚阶级带来的极大利益所在,也因此不遗余力的左右奔走、遥相呼应。 可当他被外派到四川这个夹杂于南北对冲的地方之后,接触到南方算不上庞大但是却十分密集的反帝制、反袁世凯声音,甚至还有自己昔日的同窗、故友和老乡,这一切都在主观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本人并没有任何“主官意愿”,自己儿时常年跟在叔祖陈学棻身边,深受保皇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规十分看重。他并不奢望自己能够成为袁世凯那样的人上人,只希望能成为辅佐人生人的那种人。间接的而言,在一定思想高度上面,他是没有任何主见的人,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随着护国军政府的成立,在北洋军政府内部已经有不少势力在暗中行动,这些势力基本上都是打着反对帝制的旗号,认为帝制是毁灭北洋的导火索。虽然稍微有些理智的人,都能听出这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真正的目的无非是想要借助反帝制来重创袁世凯的元气,从而瓜分北洋的统治权。 但是对于陈宦这样缺乏主见又极其保守官僚主义的人来说,他很容易的就受到了主流势力的影响,从而渐渐靠拢这股主流势力。 虽然他承认袁世凯对待自己不薄,可自己却从来没承认过自己是袁世凯的心腹。这只不过是袁世凯和外界众人的一种误解罢了。他无非是没有像冯国璋、段祺瑞、黎元洪那样拉帮结派,搞一个什么皖系、直系之类的派别,所以就很容易的被当作是效忠于袁世凯的嫡系。 如果要说派系的话,他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派系,因为在这个年代已经很少有像他这样“纯粹”的官僚主义者。 第54章,重庆变势 直到今天为止,陈宦内心中是承认自己受到了那些北洋内部反帝制人群的影响,但是并没有真正完全的投靠到这一类人群当中。直接的来说,他现在的内心是十分犹豫和踌躇,所以才导致麾下部队的命令难以尽快做出决策,再加上麾下的士兵本来就不愿意打仗,上下一拍即合,最终“导致”了前线失利的结果。 如今重庆这边的兵力几乎与战前一样,而因为更接近后勤枢纽所在,所以实际上要更能促成各路部队提升战斗力。 虽然现在进攻成都是不指望了,从云南、贵州赶来的护国军第一、第二梯队早已准备就绪,四川省内的护国军总兵力已经是重庆这边的三倍之多。但是陈宦很有信心,凭借重庆与外围县城的地理优势,加上充足的后勤保障,守住重庆易如反掌。 对于陈宦而言,他现在最忧愁的还是关于北洋内部的种种矛盾,至于四川省内的护国军势力完全可以放在次位。在靠近长江的官邸里,时常都能看到他紧锁眉头往来踱步的身影,但是很少能看到其出现在参谋室或者师部司令部。 就在此时,陈宦就站在官邸二楼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