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阴货那几年_第185章 川藏线上的背包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5章 川藏线上的背包客 (第1/2页)

    休息了半个小时,我们继续赶路。

    仁次说从这里到神庙还有百里地,我们要是就这么走,就算走到天黑也走不到。

    他说我们应该朝着公路那里走,他会尝试着拦车,看看我们能不能搭趟便车。

    现在是白天,318川藏线上虽然车辆稀少,但每隔几分钟,还是能看到一辆车呼啸而过。

    从草地上走到国道路边,我们运气很好,很快便拦下了一辆七座的霸道越野车。

    开车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看着四十多岁,穿着普通。

    这司机一开口就是一嘴的京片子味,一听就是京北人。

    我感觉有些亲切,便笑着和司机说明了来意,我说我们几人想搭趟便车到神庙,给点车费都行。

    “嗨,兄弟见外了,不就是搭躺顺风车吗,还给钱,多大点事,快,上车吧,挤一挤应该能坐下。”

    司机很热情,脸上一直笑咪咪的。

    几人连忙道谢上了越野车。

    七座车,我坐在最前面的副驾驶上和司机闲聊,其余人都坐在后面。

    车子发动,司机疑惑的不停看着后视镜。

    “哦,哦,没事,大哥你不要多想,那女孩没事,只是有点累睡着了而已,”我怕她误会,笑着解释道。

    “大哥你怎么称呼?贵姓啊?”

    “免贵姓楚,我就是来这边做点生意,”听我这么说,他收起了防备之心。

    “哦?”

    “楚大哥,我一听你这口音就是从北边过来的,独自一人跑这藏区深处来做生意,让我猜猜。”

    “楚大哥,你该不会是做的黄背包生意吧?”我笑着问他。

    他表情先是一愣。

    “哈哈,我去,不会这么巧吧,这么偏僻的地方,我随便拉个人就碰到了同行?”

    “兄弟混道上的还是园里的?”他打着方向盘,随口问了我一句。

    “呵呵,楚大哥不要多心,我不算你同行,也不会跟你抢生意,我叫文材,是混园子里的。”

    我们两说的是行里话。

    混园子就是指潘家园。

    混道上就是指沈阳道。

    这一南一北两个地,几乎涵盖了整个古董圈子里大半的人脉。

    黄背包,土包子,北园南道出国宝,一枪打,笑呵呵,你发我发大家发。

    这是流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句切口,说的就是古董圈里那些事。

    那时候,伴随着友谊商店的大量关门,古董交易也逐渐被放开了,好的东西,简直就是一年一个价。

    七八十年代,友谊商店营业前,人们要想卖古董,只能选择卖给友谊商店,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因为那时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古董店。

    友谊商店一般配一名掌眼师傅,一名收货学徒,两名女柜员。

    这些老一辈的掌眼师傅稀缺的很,他们一般都连带管着其他好几家店铺,有的还在地方博物馆任职,所以,他们都很忙,也不常在店里。

    那要是有人拿着古董开卖,学徒认不出来年代怎么办?

    哎,人家还真有办法。

    每家友谊商店,都有一本牛皮纸装的收购定价手册。

    手册上就明确的写了,看款给价。

    嘉靖,万历,隆庆都是十三块一件。

    成化三十一件。

    康熙十块,雍正二十快,乾隆十五块,嘉庆往后到宣统,官窑瓷统一按七块收购。

    无款瓷老窑统一按八块收。

    这可真是个好办法,对他们来说也省事多了。

    如此一来,基本上就不会赔钱,光挣钱了,因为凡是那时候老百姓拿来卖的,就没有假货。

    存世仅一件的宣德吹釉撒蓝大碗,就是这么收来的。

    当时老太太拿着这碗来友谊商店,想卖了换点钱,这碗一直搁在老太太家里喂猫用的。

    小学徒一看这碗底下没款没字,就拿出来定价手册一翻,当时就给了八块钱!

    老太太心想自己的猫食盆竟然能换八块钱,当场就高兴的不行,拿上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