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_第2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节 (第5/7页)

“反者道之动”。

    天地之道,不反复,则阴阳不能消长。比如十月乃纯阴之象,反至“坤”卦;冬至一阳乃生,反于“复”卦;四月纯阳,反于“乾”卦;夏至一阴乃生,反至“姤”卦。不但天地造化之理有此反复,人之心身变化亦不例外。

    人的七情六欲之起,皆属于动,若不以虚静反之,则动念愈甚,乃至成邪,举心是妄,必导致祸患。若能明白反之理,以智慧觉照之力,去邪反正,摄妄归真,反情归性,稍有一毫念虑之妄,便能一照即回。切不可在心动时放任自流,以致动中再动,那样无异是火上浇油,助阴火焚毁性真;又是业中再造业,助纣为虐,害己天德。若能反动为静,摄妄制阴,反情归性,行修日久,我之真性,自然如深潭印月;我之真心,自然如止水无波。真能到此天地,一切归于自然而然,反之力不须再用。

    “反者道之动”,就是用弱之道。万物生于气,气生于道,气有形而道无形,此“有”与“无”相反。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这些都是用反之理。“反者道之动”,即后天返先天之道,就是用阴五行去返还阳五行,从而达到复归先天真一之炁的变化机制和过程,其关键是制驭阴五行。“反”之道首先要返于“信”。“信”是先天来复之信。有此之“信”,其它四德必随信而生,随信而长,随信而成。阴中返阳,返本还原至初生本来面目。在儒则谓“明善复初”;在释则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智慧登彼岸)。此皆是还元返本之义。

    三教圣人皆不外此“反之动”的逆运妙理。金丹之道全在于逆运,逆返先天,逆炼成真,故天元神修丹法皆有“七返还”、“金液大还丹”等修证过程。逆返之法,皆是循“洛书”之理,由后天逆返先天。这便是“反者道之动”在修炼中的应用。

    “反”就是逆,一正一反,一顺一逆,一柔一刚,一强一弱等对待概念,都是大道的体与用的不同表现形式。前辈云:“顺生人,逆生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说的就是逆用阴阳修真的道理。修道者应用“反者道之动”之理,逆修心性,逆来顺受,逆常人之所不受,忍常人之所难忍,在逆境中经受磨炼与考验。

    逆来的是德行。世人爱贪便宜。修道者讲吃亏,即使受辱挨骂,心甘情愿去忍受,受过了算还账,还要感激他。若没有他当老师来逆考,业何时消,债何时了?这是从反面助道。岳飞是秦桧助成的,关公是曹cao促成的,姜子牙是申公豹磨成的,都是以反助正的明例。

    天加福亦是逆来的,人难以知晓;人加福是顺来的,人能知道。世人都有福,就是不会享,别人从反面送福来了,反而害怕,不愿接受,把福丢了。这便是用顺用逆、用正用反之不同。

    道是在逆境中修成的,天下没有在舒适的安乐窝里修成大道的,大道都是在逆境中磨出来的。想要成道,必要担怨,受怨无悔,才有厚德。受辱便生气发火,这便是德倒了。不明理的人,爱和愚人生气。修真者以吃亏忍辱为德,此正与世人相反。孔子在陈绝粮,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佛祖被歌利王割截肢体,皆是甘受其辱,反中求正,终而成道之实例。

    【弱者道之用,】

    柔弱者,法于大道虚无之体,又为道之应用。道常用柔弱,故能长久。

    “弱者道之用”,正是太上明示大道妙动之义。道之动生于静,有生于无,人只能见道动之有,不能见道静之无,所以人所见相反者,乃是道之动;人所见道之弱者,乃是道之用。天地谷神万物之体,都是生于无。无与有、动与静、强与弱皆相反,故修真者悟道、体道、修道应与世俗循有者相反。

    人类长期生存在有的环境中,习惯于以耳闻目睹之有,来判断分辨事物,以长期形成的思维意识认识大道,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难免把道之动静、有无看偏了,乃至以反为正,以正为反,所以难知大道之妙。

    大道之理,循有者好强,体无者能弱,不能体悟道之无,虽欲守弱亦不能。故有我与无我,得一与不得一,是能否用弱用柔之根本。道之动机,不违于时,不失于气。能顺万物之情,不逆情之用;能从万物之性,委曲周遍,可谓之弱。弱之用,入水火而无间,透金石而无痕,体万物而不遗,施万物而不匮。易曰“见群龙无首吉”。故用柔不用刚,即是大道之应用。比如春夏温和,能生长万物;秋冬凛冽,则肃杀万物。温和为柔,凛冽为刚。不但天地有此柔弱之用,人之处世应物,亦应以用弱为上。比如语言平和谦恭,人皆爱听,听者易于接受;行事宽容,礼让不争,则事易成。故知用弱之理,乃是守虚静之道,无事无物无不宜。世人多是用强不用弱,用刚不用柔,故背道而行也。

    修道人学道不成,病多在好高恶下、好强厌弱上。不知高处有险,低处安然;强则易折,柔弱则绵且长。譬如掘井,越低越有水;又如婴儿之柔弱,纯是先天之体。人处世做事也应该如此,别人不做的我去做,别人厌恶的我不嫌。像水的善德一般,能包容利益万物,不求人知,不扬己长,不言己功,不与人争,处下守弱,众人都会佩服你,那就是道。人心总是好高鹜强,却不知事情往往坏在好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