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悠娴_第17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3节 (第2/2页)

!”康熙在乾清宫接到奏报时大喜起身,“直郡王不愧是我大清第一巴图鲁!”

    夜色还没黑透呢,康熙的这句话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全京城,伴随着的,当然是胤禔大捷的消息。

    “哐、啪、咔擦。”

    毓庆宫前院书房,地上碎了一地的东西,太子撑在案桌上直喘粗气,双眼猩红。

    阿古心里凉飕飕的冒着冷气,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劝说,谁叫他是太子跟前第一人,谁叫此时只有他一人伺候呢。

    “殿下息怒,不值得为这等事气坏了身子。”阿古勾着脖子、略显僵硬的道,“您手上受伤了,奴才叫人给您上药。”

    说着就要挪步去叫人,却听见太子压抑的声音:“过来。”

    阿古后背一僵,转身看着太子想要说什么,在对上太子布满血丝的双眼后全都咽了下去,顺从的上前。

    太子一把拉过他按在案桌上,三下五除二的解除了两人身上多余的衣物,下身一顶就顶了进去。

    阿古手不自觉的攥成了拳头,紧紧咬着下嘴唇不敢发出声音。

    太子却根本没发现,只发了狠似的顶撞,喘着粗气问道:“你说,谁才是大清第一巴图鲁!”

    阿古喉咙滚动两下,确定将闷哼声都压了下去,才艰难的开口的:“是殿下,只有殿下才配得上如此称呼。”

    却因为慢了两拍,被太子狠狠撞了两下,尾声差点没控制住。

    “说,这天下未来是谁的!”

    “是您,殿下。”阿古学聪明了,他尽量简短有力的答道。

    “谁才是这天下最尊贵的人!”

    “只有您,殿下。”

    太子不再出声,只一下一下狠狠的发泄着。

    大半月后,胤禔果真威风凛凛的押着一串犯人从城门缓缓走到了午门外,这次朝廷没有静街,官道两旁围着许多看热闹的百姓,开始还只是偶尔有人零星的喊着“直郡王威武”“大阿哥勇猛”等话。

    但等胤禔快行至午门时,不知道从哪里起来的,很快所有人被感染,整齐的声音连成一片,整条街都回荡着激动的呼喝声。

    “大千岁!”

    “大千岁!”

    “大千岁!”

    胤禔听见,背挺得更直了,脸色也更加严肃,缓缓行到午门前,他才下了马,却没有第一时间进宫,而是理理甲胄,转身向百姓们抱了抱拳,才回头进宫。

    而巨大的喝彩声,是他踏入宫门的背景音。

    今日的朝会没散,所有人都在太和殿等着胤禔,在他从午门走过来的这段时间,早有人快步跑去将外面发生的事报给康熙知道。

    康熙的眼神暗了暗,不过在扫过太子的时候,又恢复了正常。

    胤禔一步步踏进太和殿,一直走到最前方,才跪下道。

    “儿臣,幸不辱命。”

    康熙深深的看着他,半响才道:“你,很好。”

    胤禔裂开嘴笑了,仿佛一个得到父亲夸奖的愣头小子:“儿臣谢皇阿玛夸奖。”

    “将叛党带上来吧。”康熙吩咐道。

    其实对他们并没有好说的和好问的,之所以带上来,也不过是为了当中宣判,塑立皇家的威严。

    宣判过后,以及已经判了死刑的人被原封不动的拉下去,康熙这才道:“直郡王听旨。”

    “儿臣听旨。”胤禔跪下。

    “汝此次平叛有功,且素来勇猛,朕便封你为直亲王,赐“满清第一巴图鲁”匾。”康熙满脸平静的道。

    底下人被这个炸弹的非常懵逼。

    虽然大阿哥这次确实有功,但是也不必直接就封了亲王,果然这才是亲儿子的待遇吗?

    想想之前立下大功的费扬古和萨布素,却只被封了一等国公,这简直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胤禔则是大喜的谢恩:“儿臣谢皇阿玛隆恩。”

    那些心理有意见的大臣,却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出来唱反调。

    太子垂在袖子里的手握的紧紧的,几次有冲动想上前反对,却都被对面索额图的眼神制止。

    胤礿目睹着这一切,不知怎的竟觉得有些无趣,“满清第一巴图鲁”又怎么样?

    能吃?能喝?还是能让天底下饿死的老百姓稍微少一些。

    想着想着,心里更提不起劲儿了。

    回头得想想办法,让皇阿玛尽快同意我到南边去。

    恩,还得带上完颜氏和孩子。

    胤礿走着神,康熙坐于高位,却也将一切都收入眼底,只心底不只是个怎么样的想法。

    因为临近过年了,是以黄明那一堆叛党还能多活些日子,不过此时已经没有人关心他们这些注定要死的人了,大家全都涌上新进出炉的直亲王府进行恭贺。

    那天街上齐声喊大千岁的事也已经传开,不知怎的,大家竟有致一同的将称呼胤禔为大千岁,而不是直亲王或者大阿哥。

    胤禔对这个称呼也是颇为满意,一点儿没有阻碍的就接受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毓庆宫的瓷器又少了一批。

    “大千岁,大千岁!他是个什么东西,也敢自称千岁,不过是一个小妇养的,也敢与孤相提并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