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节  (第3/3页)
不强求,多一点也行,少一点也行。”沈歌解释道:“主要是我明年不下场,给自己找点事做,也回报回报乡邻。”    “哦哦,那秀才公你收多大的娃?我家老四才九岁,能来读书么?”    “能。”沈歌笑了笑,“要是真开成了,你让他过来读书就是。”    “啊呀,那我回去跟他爹说一声,以后让老四好好读书,我老牛家也出个读书人。”牛婶兴高采烈地用围裙擦擦手,迈着快步风风火火地转头回家去了。    沈歌中午到他大伯沈鸿发家里的时候,村里说得上话的老人都到了,大家喝着又酸又浊的土酒,热火朝天地讨论个不停。    一见沈歌来了,这些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站起来招呼他坐,“秀才公来了?”    “来了。二爷、三爷、五爷、八爷,大伯、三伯,你们坐,坐。”沈歌忙跟人打招呼。    几个老爷子让他坐上座,沈歌推拒,拉扯了一番,最终还是二爷坐在上座。    沈歌虽说是秀才,但到底年纪轻经事少,要谈论书本的知识还可以,说到人情世故,他就不那么灵通。    桌上主要是几个老人在讨论,大家纷纷觉得学堂得另盖,还得盖得又大又漂亮,别堕了沈家村的威风。钱由族里出,族田种了那么多年,这些积蓄也该拿出来了。    “我看,族学就盖在三岔路口那里,那里刚好有块地,够用了。”    “三岔路口有点远,那地方人来人往的,人声多,怕会碍着娃儿们读书,不如盖在沈长寿家旁边的那块地?正好在村里,娃儿们不用每天跑那么远。”    “我看成,沈长寿家旁边那块地好,风水先生都说那里做屋要出贵人,与其给某一家,还不如用来盖学堂,大家都受益。”    一番讨论后,大家都觉得学堂应该盖在沈长寿他家旁边那块地。二爷问沈歌的意见,沈歌自然没什么意见,沈长寿家离他家也近,走路的话两三分钟就能到,学堂盖在那里他反而方便许多。    定下地址后,老人们又讨论要去看黄历,算什么时候开工。    沈歌说了下他的教学时间,主要在辰时和巳时既上午上课,下午就不上了。时间不一定精确,差不多那个时间点就行。束脩也不统一,大家看着给点就行,他教孩子不是为了钱,也不教太高深的东西,主要让孩子们学认字和算数。    老人们纷纷笑着点头称是,说到时要是沈歌收到的财物太少,族里可以看着再给他补贴点。    作者有话要说:  “用差不多量的石灰、黏土和砂与熬得很烂的糯米汁均匀混合后形成三合土灰浆作粘合剂”这一句化用自网络。    有许多专业性的知识都来源于网络,除非大段引用,否则后文不一定会一一说明,请大家谅解~    第5章 跟上    时间一晃又过了将近十天,沈歌的病完全好了,经钱大夫确认之后,他彻底解禁,再不用拘在家里养病,不过钱大夫还是嘱咐他不能累着,要仔细将养,别留下病根。    沈歌在家里躺了这么久,每天除了看点原主留下来的书外也没其他的能做,一身骨头都僵了,难受得要死。    沈歌在现代时并不算死宅,隔三差五会和朋友去打打球不说,跑步游泳等体育活动也不少,身上还有点流畅的小肌rou。    解禁以后,沈歌喜欢早晚在村子里溜达,熟悉熟悉村子里的景物,也熟悉村人。    现在正是农忙时,太阳落山那段时间农人趁着阴凉抓紧时间做农活,路上的人反而不多。沈歌顺着路往村外走,路上看到一队黝黑的小孩儿背着柴打打闹闹地往家走。    “六儿,你们去哪里了?”沈歌叫住其中一个男孩。他不仅背上背着一捆木材,手上还提着一个简易木篮,篮子上面还挂着绿叶,显然是今天做的。    “秀才公。”一队孩子听到沈歌叫,都停了下来。沈歌要在村里办私塾是村里的大事,这一帮孩子都听到过消息,因此面对沈歌的时候格外紧张。    六儿背着柴,乖乖地答道:“我们上山捡柴去了。”    沈歌早看到他们的柴,也看到了柴火里面特地包着的枯叶。村里家家户户烧的都是土灶,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柴火,村里的大人们每天忙着农活,除了冬天没空上山,捡柴的任务就落到了这群半大的孩子身上。    沈歌笑道:“我知道,我是想问你篮子里装的是什么。”    “是菇。”有孩子抢着回答。    有人带头,其他孩子马上七嘴八舌地补充:“还有笋。”    “现在山里的菇可多,我前天还捡到一大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