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6节 (第2/4页)
双人床为时尚早,单位里跟他讨这张双人床票的可不少,可是他就是舍不得,干脆咬咬牙,先买了。他不仅买了双人床,还把枕套、被面都配齐了。这倒是让单位的同事一顿好笑。买了这么多床上用品,可是最重要的一件他却没法买。 “是什么?”白曙听到刚子母亲的叙诉,配合地问道。 刚子母亲呵呵一笑:“媳妇儿!” 白曙也跟着笑了。这家人还真是有些意思。 刚子的这个媳妇玉玲,得来还真是凑巧,她的来路颇具传奇色彩。她来自南边,是个音乐专业的大专生,比刚子大上三岁。她因为找对象的问题,和家长发生了冲突,愤而离家。玉玲到大都城转了一圈之后,身上的钱财已经所剩无几。在偶然一个机会,她在《华国妇女》杂志上见到了一则征婚启事。这是华国报纸上刊登的第一则征婚启事,所以影响力也非常大。 这则征婚启事,正好就是刚子他们村的一名男知青帮他写的。这知青是村里的小学当老师,在得知刚子母亲所剩日子不多,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刚子结婚后,他给《中国妇女》杂志寄了一封信,详细介绍了刚子的工作、家庭情况,询问杂志社能否帮忙刊登征婚启事。而后,杂志社真的刊登了这则征婚启事。 玉玲按照征婚启事上的地址,找到了刚子家。刚子当时不在家,在县城的矿上工作。等他接到家人的通知,回到村里的时候,玉玲已经到刚子家待了三天了。玉玲和刚子可谓是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就定了下来,在矿务局领导的住持下,两人结了婚,领了证。 刚子和玉玲的婚礼还上了报纸的,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是刚子和玉玲命好,两人刚结婚第五天,矿里就分房,新婚的刚子也分了一套,他的双人床终于有了安放的地方。 “玉玲是好姑娘,她前些日子害喜,我想着让她吃好些,所以就上山看看以前挖的坑里有没有收获。没想到太久不上山,我都忘了以前挖的坑在哪儿了。要不是你,我肯定丢了半条命。”刚子说到这,还心有余悸。这个朴实的汉子,脸上黝黑,可是眼里的诚恳和感恩却真真切切。 刚子卧床的母亲也连连点头,“对呀,白曙,你就是我们家刚子的救命恩人呀!” 白曙谦虚地摇摇头,“伯母,您客气了。就算没有我,刚子也能从坑里出来。”只不过是受的伤更重,等待的时间更长,风险更高罢了。 刚子的媳妇是个秀气的姑娘,她留着齐肩短发,看起来温温柔柔的,有着学艺术的人所特有的气质。看起来着实不像是为了处对象的事情,跟家里人闹翻而离家出走的人。她肚子因为怀孕有些微凸,就坐在皮肤黝黑,性格大大咧咧的刚子旁边,两人看起来有些不搭调。 白曙想起奶奶曾经跟他说过的“门当户对”的理论,处对象的时候,要找家境相当,出身相当的,这样聊起来才有话题。可是奶奶的这说法,似乎有误,在他看来,至少这几年看到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倒是挺多。刚子和玉玲也一样,他们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不过,玉玲的表情,看起来格外幸福。她不时摸摸自己的肚子,再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着刚子。 “白曙,你在我家里呆着。我最近轮休,可以带你去找你想要的有趣旧的玩意儿。”刚子黝黑的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白曙对他来说,就是救命恩人。救命恩人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 白曙这回可谓是捡到宝了,他以大都大学历史系学生采风的名义,在刚子他们村子里转。这个村子名为苦村,白曙在走访的时候,偶然发现,这村子似乎是贾老在给他单独授课的时候提到过的,疑似战国时期某位哲学大家的故里。 也亏得白曙救的是刚子,刚子的大哥是苦村的村长,在村里说话很有分量。白曙的出现,乃至于他想要在村子里淘些旧东西的想法,都得以顺利进行。 苦村就那么大,大都大学学生到村里采风的事情,很快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首先上门拜访白曙的就是那位帮刚子在《华国妇女》杂志上征婚的知青,万群。 万群是青川人,家里原本是大资本家,在上山下乡的时候,插队到了苦村。可是近两年,陆续有知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