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花灯节(1)  (第1/3页)
    路过有人噗嗤笑,说谁要花十八文买个破灯笼啊,还不如买冯老头的山楂果呢。    笑得姑娘低下头,表情也有些羞愧。    “你们怎么说话呢!不买就别吭声!”鲁七急了,回头骂了两句,又掏出十八文钱,“徐娘子,我要一个红的。”    他急得额头都见汗了。又对谢蕴昭解释,说徐娘子姐弟的父亲本是县城一等一的花灯匠人,去岁做的鲤鱼跃龙门花灯巧妙极了,连县令老爷都喝彩。但今年徐父得了病,在家里躺了三个月,人一天比一天虚弱,徐母又早已去世,只得要徐娘子一人又照顾父亲、弟弟,还要想办法赚钱。    徐娘子给了鲁七一个红灯笼。鲁七再要个黄的,她就说什么都不卖了。    “鲁七哥,我知道你是念着我父帮过你。但这几个月来,我家已经麻烦了你太多,便是再多恩义也还尽了。”徐娘子很坚持,“我知道自己花灯做得难看……实在不行便贱价卖去灯笼铺吧,鲁七哥莫要破费。”    “那怎么行!如此你不是就亏了吗!徐爷的药钱怎么办?”    刚好徐娘子的弟弟又醒了,揉着眼睛说饿。    鲁七就可怜巴巴地去看谢蕴昭。    这表情和冯老头还挺像的。不知道这么说了,鲁七会不会大惊失色。    “郎君啊,您也看见这情况了,就买一个吧。再怎么着……也比十五文的冯老头糖葫芦划算不是?”    看谢蕴昭不说话,鲁七有些急,苦口婆心地劝。    “您不是想要找个需要帮忙的人吗,只要买盏花灯……”    谢蕴昭摇头。    徐娘子和鲁七的眼神一下子暗了下去。    没想到紧接着,这束发佩刀的郎君就露出个戏谑的笑。天色已暗,光影错落,他微黄的皮肤、眼周的青影都像被暗色融化,令人有了种他面目也颇为俊秀的错觉。    “光买一盏灯,有什么用?”    谢蕴昭绕到摊子后,占了徐娘子的位置,还大模大样拎起灯笼瞧了瞧。    “要搞,就搞得有排面一点嘛。”    排面?啥意思?    鲁七稀里糊涂。    “喏,鲁七,”谢蕴昭扔给鲁七一块碎银,“帮我买点笔墨纸砚回来。笔要化开过的,写小楷的尺寸。都要最便宜的就行。”    鲁七捧着银子:“啊?”    谢蕴昭已经从隔壁摊位买了根簪子,又磨了一下,就着四周灯火,拿起一盏灯笼雕刻起来。    她手稳得出奇,又快,微眯着眼睛,眼里都是专注的光。    徐娘子傻傻地看了一会儿,才惊呼:“呀,我的灯!”    再仔细一看,却发现那灯笼上竟然出现了一只镂雕的玉兔,正在捣药;随着簪子尖头的挪动,玉兔背后又渐渐出现了一棵树。    鲁七都看呆了。    直到谢蕴昭一眼看过来,笑眯眯问:“鲁七,笔墨呢?”    他才如梦初醒,心里忽然砰砰跳起来,拿着银子拔腿就跑,高呼:“立刻来,立刻来!”    谢蕴昭就继续拿着簪子,眯着眼睛雕刻。在这盏灯笼上刻一幅桂树玉兔捣药图,又在那一盏上刻鱼戏荷叶图,再换一盏刻猫扑蝶图……    等鲁七买了笔墨,心急火燎地跑回来,已经有很多人围在徐娘子的摊位四周。待那束发佩刀的小郎君刻好一幅,人们就喝彩鼓掌一次。    鲁七费了老大劲钻进去,瞪大眼睛看那些灯盏上镂刻的图案。他虽然没念过书,却也看得出那些线条简单却生动,动物的神态也活灵活现。    谢蕴昭一边雕刻,一边笑眯眯和四周人讲:“诸位走过路过别错过啊,别看咱家花灯式样简朴,但就是这简朴才能衬托出纸雕的精巧。且看这瘦竹图,有道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人出口成诗啦!    周围也有不少读书人,甚至很多人就是世家出身,立即就惊叹起来,引得更多人围过来。他们议论说,这小郎君必定也是世家出身。那些个小民、匠人,哪里有这样的锦绣诗句、妙笔丹青?    在热烈的气氛中,鲁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