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6节 (第3/3页)
不能在北方对突厥的防卫上有进展,以便早日调出兵力来应对叛军,恐怕当真要面临山河易主的局面了。 大约是眼看叛军的攻伐突飞猛进,就连李景烨也有些紧张起来。他心中也明白,不论是人数还是战力,纵观整个大魏,唯有河东军能与叛军,与突厥一较高下,而河东军是裴家一手练出来的。裴家四代皆任河东节度使,即便如今裴琰与裴济都常年在京中为官,只是遥领节度使一职,其对河东军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他坐在御座上恍惚犹疑片刻,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点头应了。 随后又是一番议论,最后定下再从河南府调兵十万,往刑州方向驰援,尽力阻挡住叛军朝长安进发的脚步。 待朝会散后,裴济往兵部将重要事务处理毕后,便匆匆告假回府,要将消息告诉裴琰。 燕国公府中,裴琰一早便已起来,正从屋中取了已多年未用过的长枪,在院里一招一式地挥动着。 屋门敞着,大长公主坐在门边,一边指挥着婢女给他收拾行囊,一边提心吊胆地看着他,生怕他用力太猛,承受不住。 二人一见儿子回来,忙同时将目光投去。 裴济先行礼,随后肃然道:“陛下允了。” 裴琰如释重负一般长叹一声,手中握着的长枪一端重重触击到地上,发出一声响。 原本还有些微担心,生怕陛下因先前的事不愿让他出征,如今事情定下,再不必担心。 他将目光转向门边的大长公主,见她目中闪过一丝失落,不禁无奈地笑了笑,过去拍拍她的肩,低声说起话来。 裴济在旁看了片刻,随即默默转身去了书房,提笔写了两样东西。 一是给皇甫靖的信,令他不论叛军动向如何,都要死守蒲津渡,二则是给裴琰的。 他先前一次往突厥与阿史那多毕对阵后,便与张简一同仔细分析过此人的来历、性情与行军作战的喜好,如今父亲既要去,他便将这些都一一理清列下,好让父亲知己知彼。 第二样写起来颇费神,他在舆图上几度观察、推演,才终于在傍晚时分终于写完四张纸,亲手交给裴琰。 因情况紧急,裴琰明日一早便要离开,因此父子两个一番促膝长谈后,便一同往裴老夫人处告别,与叔伯兄弟们吃了餐简朴的践行宴。 老夫人未料到这样的年岁还要送儿子上战场,百感交集之下,破例饮了一杯酒,拉着裴琰谆谆嘱咐了许多。 …… 第二日一早,裴济没往父母处请安,而是直接跟着其他叔伯兄弟一道站在大门处,等着送父亲离开。 他犹记得年幼时,父亲还在河东任职,母亲有时留在长安不便跟着同去,便要含着泪亲自替父亲穿戴,服侍洗漱,那时候,谁也不该去打扰。 到天将将亮,坊门要开时,裴琰一身戎装,与大长公主两个并肩过来。 裴济仔细看了看,果然见母亲眼底还有未消的红血丝。 裴琰拍拍妻子的手,随即肃着脸上前,同几位兄弟与小辈道别,到儿子面前时,略一停顿,沉声道:“三郎,记住为父的话,守好陛下。” 裴济对上父亲凝重而满含深意的眼神,绷直身子静了静,道:“儿子明白。” 裴琰拍拍他的肩,这才满意点头,转身离开。 上马前,他又转过身来,冲大长公主笑了笑:“臣要走了,请公主保重。” 大长公主没说话,捏着衣角庄重地立在阶上,直望着他的身影渐渐远去。 第104章 迫近 裴琰自长安迅速出发, 不顾老迈的身体,日夜兼程赶往前线军营中。 张简领河东军奋力搏杀,虽靠着从前多年积累下的经验与实力, 暂与突厥人旗鼓相当,双方相持不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