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84) (第3/3页)
既是两厢情愿的事,侯爷岂能铩羽而归? 她本想提醒提醒,叫小侯爷注意一下,别到时候一表白成功,就叫人家三王爷逮着,给就地正法了 不过看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想来是心中有数的吧? 那她便不多嘴了。 西山弓马大会在即,宫中皇帝却没有丝毫即将出行游乐的喜悦。 皇帝坐在揽政殿偏殿的茶厅里,面前的案上摆了一盆兰草,他挽着衣袖,一边侍弄着兰草,一边听堂下复命的一位统领打扮的武官答话。 那武官小心翼翼的说完,却半天没听见皇帝回答,心中不由得有些紧张,此次圣上命他去宗山,所查之事实在事关重大。 皇帝沉默了许久,才道:哦?那你的意思是,屠寺之事,和承河镇守大营有关? 武官连忙答道:回陛下的话,卑职本也不敢妄加揣测,只是奉陛下之命查过后,的确事事可疑,卑职已细细盘问过那宗山脚下的所有村户,他们都说年关前后,事发之时,的确有一伙马匪,冲上宗山,不到半日,便又纵马下山离去。 村户们都说,那日这伙马匪足有百多人,行路齐整迅捷,望之训练有素,可寻常马匪都是三五作乱,哪有这样多的?若是那真的上了数目,占了山头为祸的,卑职的人必能查到根由,怎会事后便如同人间蒸发一样,方圆三百里都打听不到,有这么一伙马匪? 他们上山半日,虽杀了寺中所有的姑子、灭了所有活口,但下山离去时,见了沿途村户,却视若无睹,并不曾烧杀劫害,只着急在大雪封山之前离去,似乎就是冲着莲华寺去的,且特意挑在了大雪即将封山之际行事,也是为了在雪后,不留一点蹄印、痕迹。 关外虽马匪肆虐,也多是秋末冬初为患,可这伙马匪,却是三九□□事,莲华寺是佛门净地,也是先帝在位时,老太后几次远行清修之地,又有随行长公主殿下的禁军,驻扎在宗山脚下,寻常匪徒见了,都是绕道而行,岂有这么大胆子? 可这伙人不但不怕,竟还真的杀尽了当日驻在山下的所有随行禁军,那些禁军可都是陛下亲遣去的,个个都有真本事,什么马匪,竟能与他们匹敌?又是什么马匪,会在那样鹅毛大雪的寒天里,残害佛门清修之地? 皇帝侍弄兰草的手在空中顿了顿,面色无悲无喜,不知在想什么。 武官话说罢了,又从怀里摸出了一块黑乎乎的东西,拱手奉上。 皇帝接过那玩意儿,皱了皱眉道:这是什么? 武官道:这是莲华寺被屠戮后,那伙马匪放火烧寺,落下烧干了的顶梁残渣。 皇帝道:有何名堂? 武官道:还请圣上屈尊一嗅。 皇帝闻言愣了愣,却还是依言低头闻了闻那黑乎乎的炭块,他皱了皱眉道:是火油的味道,不过似与寻常火油烧过后气味有所不同 武官道:陛下圣明,这是承河镇守大营独有的乾机炮,所用的特殊火油的气味,的确与寻常火油不同,陛下只要随便寻一个cao纵过乾机炮的兵士,都能闻得出来。 皇帝闻言,彻底怔住了。 军中炮火所用火油,都是朝廷专司此道的衙门特制,平日里这样的军火禁物,是绝不可能外流的,更不可能在民间出现。 皇帝遣人特去北地调查屠寺一案,如今看来,似乎已经证据确凿了,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承河镇守大营 或者说其后的闻伯爷和忠郡王。 皇帝沉默了。 那武官跪下叩首,抬起头声色恳切道:承河大营驻守北境,是国朝江山在北境,最坚固的一道防线,虽说近些年来,北境尚算安宁,但居安不可不司危啊陛下!贺家的老侯爷虽然家事昏聩,败乱纲常这不假,但他任北营将军时,承河大营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岂有这等治军不严,兵士烧杀掳掠、为祸百姓之事? 皇帝端着茶杯,沉默了一会,忽然笑了,他垂目看了看还跪在堂下的武官,忽道:你也不必如此,朕还没有老迈昏聩至斯,不必这样拐弯抹角的提点朕,朕看得出来,这哪是什么治军不严?分明就是处心积虑,有意为之。 武官动作顿了顿,又叩了一首道:卑职不敢,卑职也只是如实奏禀罢了,事实究竟如何,还要陛下圣心独断才是。 皇帝盯着花盆里那株亭亭玉立的兰草,出了一会神,半晌才长长叹了口气,道:秋山啊你说朕的孩子们,是不是都长大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