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98) (第2/3页)
刊登了舆图的事情而生气,没想到就有人因为此图做出了贡献,那他们再反对就没意义了。 得知有人因为献计而当了官,越来越多的人绞尽脑汁献上计策,这些人的想法天马行空,并不是所有计策都实用,而受到大量稿子的吴大学士苦不堪言,他要的不是这些东西啊。 后来沈嘉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兵部衙门外订个箱子,让想献计的人将书信直接寄到兵部去,省去了中间人。 这一回,连普通百姓都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从未想过还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改变身份,于是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有条件的花点钱请个秀才来教他们认字,没条件的就把每一期的报纸收集起来认上面的字。 趁着这股风气,曹瑞文在长安城内建了五所学堂,专门收五到十岁的孩童,可免费入学,自带伙食,每日上四节课,一节识字,一节习武,一节算数,一节背诵四书五经。 一开始家长们是犹豫的,家里的孩子虽小,但也能充当半个劳动力,做做家务,照顾弟妹,可免费上学的机会如此难得,不送孩子去也太对不起朝廷的恩泽了。 孩子他爹,咱家虎子刚好满五岁,他这么聪明,光是看别人的报纸就学了几十个字了,隔壁家的大牛二牛还花大钱去上私塾呢,如今有不用钱的学堂,咱们肯定得让他去上啊。 可他去上学了狗子就没人带了。 不怕,以后我去哪背着他去,不会耽误干活的。 那就去吧,我得去问问这入学得准备些什么,总觉得朝廷没这么好心,说不定只是不收束脩,改成其他明目收费呢。 那你赶紧去问问,街头的安秀才懂得多,问他肯定知道。 孩子他爹背着手走出门,然后发现街上都是出门打探消息的邻居,谁家都心动,可谁都不敢轻易去填那个报名表,就怕里头有陷阱。 哐哐哐一阵急促的敲锣声传来,大家驻足,见到两名顺天府衙役沿街走来,高声唱喏:想送娃子上学堂的就快去报名,这条街隶属第四学堂,今年只招收一百个名额,名额满了就不收了,先到先得 众人互相对望,然后有人高声问道:大人,真的不用交束脩费? 是啊,夫子的束脩朝廷会发,不用咱们出,不过买课本的钱得自己出,我家老爷说了,也可以自己去书铺抄课本,只需要出纸张的钱就行。 大家又问:这得上多久啊? 凡是报了名入学的,一年内不许退学,否则整个宗族以后都不享受子女免费入学的政策,要我说,这还有啥好犹豫的,咱们以前想学还没机会呢,如今免费教学,孩子学了字,学了算数,以后出来怎么也能当个账房先生吧?不比地里刨食强? 大人开玩笑呢,那么多孩子去学,哪能个个出来都当账房先生,也没那么多账房给他们当啊。 嘿,那只是比喻,比喻懂不懂?不当账房你不能当其他的?而且凭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你家的孩子就不能?学不好说明不够用功呗。 另外一个衙役笑着打趣道:你们也别妄自菲薄,说不定孩子争气,能成为下一个沈状元呢,人家沈状元八岁开始学,二十岁就高中状元了,去试试总没错,记得带上户籍本,没有户籍的孩子是不能上学的,谁家里要是还有藏着没入籍的,赶紧去衙门补办,过了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虎子他爹听到状元郎三个字眼睛都亮了,自家的孩子有多聪明他知道,万一真的能一路读下去呢?那以后可就是官老爷了。 他急忙往回跑,推开门冲进屋里,翻找出藏在箱子底的户籍本,紧紧地护在怀里,跑去给孩子报名。 学堂的选址并没有很大的讲究,就是找了几间废弃的瓦房修葺出来的,不大,四面还透风,可能在寸土寸金的长安城拿出一块地皮做学堂,顺天府也是出了血本的。 真正富豪权贵家里的孩子当然不会来这里上学,他们自家请得起先生,会来这里的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虎子他爹到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门口排队了,有衙役在现场维持秩序不允许插队,他焦心地站在队伍后头,往前数,可他算数不好,怎么也数不清前面有多少人。 外头风冷,排队的人都瑟瑟发抖,好不容易轮到他了,虎子他爹双手都冻麻木了。 姓名,年纪,性别,住址 虎子他爹一一报去,听到性别还多问了一句:不都是收男娃么?难道女娃还能来上学? 那登基的小吏抬头瞪了他一眼,告示上可有说不收女娃?几岁的小娃娃而已,你们还怕有损清名?怕就别送来。 虎子他爹纠结了一下,虎子上头还有个八岁的jiejie,说大不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