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34)  (第3/3页)
多的是为了逃避徭役和丁稅的人。加起来有七、八人之众。    其中那个原来叫做丁铁柱,后来叫做法愿的老头,就是原先在家乡因为白莲教事发,被官府缉捕,所以不得不逃出来。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落草为寇。为了躲避官差,通常都是昼伏夜出,埋伏在各州府的交界处,打劫过路的商客和周围的村民。    八年前,一行五、六个从江西来北直隶云游的和尚,在进京烧香的路上被他们截杀。    这些人抢了和尚的衣服、行李,拿了他们的度牒。    丁铁柱和宋天阳两人,是整个队伍里唯二认识字,念过书的人,也是这帮流民的领导。    在他们两个人的提议下,这群人自己给自己剃了头,狠狠心,又用烟头烧出了戒疤。    这两个为首的一老一少,借用原先法愿和德昌师徒两人的度牒,摇身一变,从流民成为了合法僧人。    剩下的其他人,有的也拿了度牒,有的则化身成为和尚们的使唤行脚,大摇大摆地进了北京城。    八年前,正是夺门之变刚发生没多久,英宗再次复位的时期。各级衙门上下人心惶惶,政务不免怠慢,路口关卡松懈,因而给了这些人可趁之机。    他们来到京城后不久,就看中了被荒废许久的广济寺。以重修寺庙为名目,正式驻扎在京师最繁华的地界上。    要说那个法愿,原来在家乡就是白莲教的香头,擅长演说佛法经变,借以白莲教教义,很快吸引了一波信徒。    他们慷慨出资,为这个穷庙苦庙装修佛寺,重造塑像,广济寺很快就焕然一新。    德昌作为法愿的大弟子,经常伴随他外出化斋,讲经、会客。    因为他长得白净高大,相貌堂堂,和看起来老而睿智的法愿两人在一起,真的宛如一对潜心向佛的高僧大德,让大家更加信服。    莫说普通妇孺百姓,就连许多读书人,也以认识法愿和德昌和尚为荣,经常到寺庙中来与他们品茶谈经,连句赋诗。    说来也可笑,这群读书人平日里刁钻的很,什么都恨不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但是只要和尚们闭上眼睛,说一些花开尘闭、欲观来世,犹如梦中、不可说、不可说这样没有逻辑的废话,他们反而会沉吟一番,说自己悟了,悟了。    然后更加钦佩这对师徒的修为,对和尚们顶礼膜拜。    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反正那么多年来,都没人识破他们假和尚的身份。    法愿不但擅长敛财,更是懂得上下迎奉。    他深知要在这京师中立足,发展出更多的白莲教徒,只是修好寺庙还不够的。    怎样才能让自己永远不会被怀疑呢?    法愿看中了一个位置顺天府都纲。    提举整个顺天府的僧庙尼庵,在整个顺天府的佛教寺庙中,一言九鼎,执掌刑法,成为僧侣中的最高掌管者。    真是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谁想得到,最高宗教领袖本人居然是个假和尚,而且还是搞邪教的呢?    如果做坏事的人也要分等级的话,像是法愿这样的,应该就是坏人中的艺术家级别了。    他的所作所为,比起普通罪犯的穷凶极恶,是更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惊人的行动力。    要成为都纲,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    就跟全天下很多的官一样,这个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没有俸禄的九品僧官而已。    想要得到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名声。不止在民间信徒中有威望,更必须有朝中的达官显贵的支持;第二,有足够多的钱。有了钱才能收买考核的官员,才能买通本地其他诸多寺庙主持的支持,让他们推举他上位。    在广济寺重修的第二年,法愿老和尚就开始野心勃勃地为上位做准备了。    而德昌,是他最佳的代言人。    他年轻,高大英俊,能说会道,舌灿莲花,长得一团和气,天生让人想要亲近些。    当他捻着莲花,穿着朴素的袈裟站立在佛像边的时候,有很多妇孺信众会忍不住地开始流泪。    法愿在广济寺内开坛讲演,吸引信徒。    而德昌则四处奔走,一面在礼部上下运作送礼,另一边去拜见各寺庙、庵堂的主持,祈求他们在这一年的都纲推举中,推选自己的师父。    然后他去到了西边翠微山的妙音寺,遇到了当时不过二十出头的玄莲主持。    天雷勾动地火。    不得不说,命运的安排让人窒息。    正是因为要推举都纲的行动,让这对狗男女走到了一起,开启了一条将无数人拉往深渊的黑暗之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