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七十年代真夫妻 第204节  (第3/3页)
来,接下来的半个月都不回来。    赵秀云打发有点失望的孩子们上床睡觉,自己烧水在院子里搭的洗澡间里洗澡——平常都是去澡堂,不过这个点肯定是关门了。    她洗完澡回房睡觉,手脚摊开,觉得这种整张床都是自己的感觉很久没有,打个滚裹好被子,很快陷入沉睡。    另一边,方海只在值班室合眼一会,天都没亮就醒了。    按规定,外宾出门最少要有两名安保人员随同,刘老先生起得早,想出门溜达溜达。    方海也没叫别人,自己带人跟上。    一月的沪市,四五点的风大得很,外滩上只有打扫落叶的动静,连轮船汽笛声都没有。    刘和同举目四望,四十年前也是在这样的清晨,举家老少奔南洋,父母已逝,能落叶归根的看来只有他了。    人上年纪,总是有许多感慨。    方海落后几步,没出声打扰,一阵风吹过,他才忍不住说:“刘先生,风挺大的,要不去附近走走吧。”    这儿正是码头,年轻力壮的都快撑不住,更何况是到这个年纪。    刘和同咳嗽两声,问道:“这儿应该有家卖葱油饼的小店,还在开吗?”    别的不说,市里有什么好吃好喝的,方海是一清二楚,说:“还在开。”    就是给改成国营的窗口而已。    刘和同想这口想不知道多少年,说:“那请带个路吧,一大早还辛苦你们出来陪我吹风了。”    话说得真是客气,这次来考察的哪个不是薄有资产,方海对有钱人的印象就是当年见过的地主,说实在的,不算太好,现在一看,也不是人人都那么差劲嘛,也客气地说:“您是长辈,又是贵宾,应该的。”    看看咱这水平,方海真觉得自己大有长进,搁以前他都不会说。    他得意洋洋又有些发愁,今天给外宾们准备的早餐不知道多丰富,现在看来说不定不合口味,就眼前这位,一口气吃五个饼,愣是意犹未尽,还要打包带走的样子,真是让人不得不叹气。    他料的没错,各地华侨都抱团,不说十分熟,也有六七分,刘和同算是这回来的人里年纪最大的,长辈带回来的东西,大家当然都要吃。    这家葱油饼的味道确实也是一绝,大家就着豆浆,倒把精心准备的早餐给冷落了,动筷子的寥寥无几。    接待小组立刻开会,重新制定三餐。    就是秉持着不浪费的原则,大家的早餐标准倒是提高不少。    赵秀云来的时候,正赶上整装待发的点,她脑袋来回转,都没看到方海,心里有些奇怪。    殊不知方海在她身后站半天,低低笑一声说:“这呢。”    倒把媳妇吓一跳,赵秀云拧他一下,也就说这句话的功夫,又各忙各的。    今天一早的行程正好是去震旦转转,考察团事先募集了一笔款项,打算捐助给各个大学。    浩浩荡荡几百号人,引得放假没回家的学生们驻足观看,加上校级各位领导都在,更是叫人侧目。    赵秀云第一次以工作目的回学校,有些新鲜。    她的任务是记录下客人们的话,以便为出稿提供更多的资料,乍听见有人说“咦,这块石头还在啊”的时候,忍不住看过去,是祖籍广东的廖庆祥。    是校训”从震旦到光明“几个字,红漆重新粉刷过,鲜艳得很。    这回几乎是一对一接待,工作人员应说:“是啊,还在。”    廖庆祥又问道:“以前好像不是在这的吧?”    这,可真是让人难回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