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_走向战争 第25章 德意志号的新任参谋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走向战争 第25章 德意志号的新任参谋官 (第1/4页)

    1934年6月30日,德意志级装甲舰的第三艘,也是袖珍战列舰中最后一艘,“格拉夫.施佩尔海军上将”号在威廉港下水。因为有前两艘“德意志”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的经验,该舰随后的舾装工作进展迅速,到这年11月,甲板建筑和主副炮均已完成安装;次年1月,它顺利完成海上试航和武器测试,服役后即取代“德意志”号成为德国舰队的旗舰。

    相比前两艘舰,“格拉夫.施佩尔海军上将”号增强了装甲防御和防空火力,因而吨位也大出了近600吨,实际排水量达到1.23万吨,而非官方公布的1万吨,但随着纳粹的上台,德国军方在政府授意下加快扩军步伐,这小小的“误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1935年3月,希特勒对英国作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示好”——提议与英国订立单方面的协议,申明德国海军未来的登记吨位不超过英国的35%。

    对实际差英国一大截的德国海军来说,这种貌似“损己利人”的协议一点坏处也没有,因为当时英国的水面舰队号称拥有150艘驱逐舰,德国才有12艘;英国有54艘巡洋舰,德国仅有8艘;英国有8艘航空母舰,德国航空母舰数为零;英国有12艘战列舰及3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才有可怜巴巴的3艘袖珍战列舰。

    此时,一战的另一个战胜国日本已明显不把《华盛顿海军条约》放在眼里,帝国海军大肆扩充军备,成为英国势力在亚洲的心腹大患。英国十分忧虑一旦德国步日本后尘,可能会进一步制约英国的海上实力,双方一拍即合。1935年6月,英德海军协定(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签署。

    英国海军上将贝蒂伯爵在英国上议院发表 :“我要对德国人民致以衷心的感谢,他们向我们伸出友好之手,自愿提出德英海军吨位之比为35:100。若是他们提出另外的协议,我们是不可能阻止的。这个协议让我们能避免与世界上其中一个国家展开军事竞赛,对此我们十分感激!”

    德国代表雷德尔对双方签署协议表示欢迎,并重申德国海军将有序地提高军力,绝不会与海上实力最强的英国为敌。对于英德海军协定,雷德尔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回想此事,那时是我们扩军的顶点,也是我个人抱负的顶点。我想我有充分的理由坚定的走下去。”

    毫无疑问,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让德国海军有了摆脱凡尔赛和约限制的合法理由,这也是历史给予的客观评价。对于张海诺,这一协定则有另一重意义:从此,德国将光明正大的重建潜艇和海军航空兵部队,他所掌管的海外项目部虽有必要继续为德国海军测试机密技术和装备,但至少不用像之前那样提心吊胆的搞秘密潜艇部队了。

    7月,即英德海军协定签署的第二个月,德国海军潜艇司令部正式成立,对外这只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但在海军内部,它已经拥有90多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和700余名合格艇员,该司令部成立之初下属3个潜艇编队,第一编队以施奈德造船厂建造的ub-901至ub-906为班底组建,这6艘潜艇在德国海军被赋予具有历史意义的编号:u-1至u-6;第二潜艇编队以该造船厂建造的四艘远洋潜艇即u-911至u-914编成,它们正式归入德国海军后重新编号为u-7至u-10;第三潜艇编队初期仅辖uc-201和uc-202两艘执行布雷与运输任务的特殊潜艇;即u-11和u-12。

    随着德国建造潜艇的合法化,基尔日尔曼尼亚、汉堡伏尔甘以及不莱梅威塞尔等老牌造船厂纷纷按照海军的要求重新开始潜艇建造工作,而作为目前德国海军的第一大潜艇供应商,巴西施奈德造船厂也在德国设立了自己的分厂——吕根造船厂,投产后前3年预计可建造18艘中-近程潜艇和12艘远洋潜艇,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1938年之前年产量将提升一倍。

    在潜艇司令部司令人选问题上,雷德尔仍希望张海诺或者赫森能够出任这一职务,尽管赫森本人的意愿倾向于接受雷德尔的任命,但张海诺却公正的推荐了历史证明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人选——卡尔.冯.邓尼茨。虽然这位潜艇战术专家在秘密潜艇部队时期并未接受张海诺的邀请,但他的潜艇部队组织和指挥方面的才华并不是张海诺与赫森可以相比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