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_走向战争 第32章 巨人的软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走向战争 第32章 巨人的软肋 (第2/3页)

近20年之后第一次建造如此大吨位的战舰,所以工程师们在许多技术细节上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最后,张海诺要求将自己的几个旧同僚调往“格奈森瑙”号,以协助自己工作。

    在“格奈森瑙”号启航前的一周,新舰长的任命事务迅速完成。张海诺主力舰队参谋长的职务被解除了,海军航空兵总监的头衔却被保留下来,而他就任“格奈森瑙”号舰长也没有挂上代理二字——除了名气之外,他的履历表倒也具备足够的说服力:1913年以全年级第5名的成绩毕业于基尔海军学校鱼雷专业,一战时期战巡“塞德利茨”号鱼雷指挥官、战斗英雄;自1917年起先后担任u-171、u-9以及u-148指挥官,潜艇部队的王牌艇长;自1928年起海外项目部主管,1932年以基尔海军学校军官进修班第7名成绩通过考核,随“格森”号训练舰进行了为期8个月远洋,然后在装甲舰“德意志”号上担任参谋官直到1937年,之后任战斗舰队参谋长、海军航空兵总监。

    多年来的梦想实现之时,张海诺的心情是激动而复杂的,但他并未来“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采用更为稳妥的安排:舰上原各部门军官职位不变,而前“德意志”号航海官雷蒙.冯.舒伯特、枪炮指挥官利奥波德.斯托恩以及从“柯尼斯堡”号抽调来的参谋官路易斯.里切罗——这三位都是张海诺在进修班时的同期学员,且一道参加了“格森”号训练舰的远航,则组成了一个直接向舰长本人负责的参谋班子,以协助舰上各部门的日常训练工作。

    自此,张海诺拥有了自己担任指挥的第一艘大型军舰,连同一支优秀的幕僚团队。

    “格奈森瑙”号此次出航,除1600余名舰员之外还额外带上了一支专业的工程师团队,他们将负责全称检测和评估这艘新型战舰的各项技术性能。在张海诺的印象里,历史上的这级战舰就一直为动力系统所困,而屡遭创伤的“格奈瑙森”号最后干脆长期在船坞里趴窝,这对于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建造的重型舰艇来说绝对是个浪费,他可不希望这样的遭遇在自己面前重演。

    6月9日,一切准备妥当,在长长的汽笛声中,满载排水量3.9万吨的巨舰缓缓驶离基尔军港,向着波罗的海深处平缓前行。

    利用出航前短暂的准备时间,张海诺迅速了解和熟悉了舰上各部门的负责军官,并在短短数天内走遍舰上各主要舱室,以此来了解自己新下属们的情况。全新的战舰配着平均年龄不足21岁的舰员,“格奈森瑙”号全舰上下可谓朝气蓬勃,而舰员们的士气显然没有因为“临阵换帅”受到影响。

    试航过程中,在总工程师特奥波德.安迪斯的陪同下,张海诺带着技术军官们逐一检查了舰上的主副动力系统。众所周知,沙恩霍斯特级战舰是在特别强调军舰速度的基础上设计的。海军工程师们最初主张采用柴油机,柴油机耗油节省,并且续航力大,然而柴油机却难以获得30节以上的航速,而且在舰上占的空间太大。在安装何种动力装置问题上,德国海军内部出现了分歧,最后在雷德尔亲自出面干预的情况下采用了高压、高温蒸汽轮机。如今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上均安装12台燃油锅炉和3台蒸汽轮机,总设计功率136,000马力,且两舰的主机均能超载运行。在全速试航时,“格奈森瑙”号主力功率达到150,000马力,达到30.5节的极速!

    此外,舰上还装有6台460千瓦涡汽轮发电机和2台150千瓦柴油机发电机,总发电能力为4,520千瓦,其中包括在战斗损伤时的900千瓦预备电力,这些设施在试航期间均运转良好。

    曾在“德意志号”上呆了三年的张海诺,对这两艘战舰的航海性能有着较为直观的体会。“格奈森瑙”号全速航行时的那种驰骋大洋之感确实不是“德意志”号依靠柴油机所获得的26节航速所能比,且不会有柴油机大功率运转时震动过大的情况发生,但它全速航行时烟囱中喷出的滚滚黑烟却不只是污染环境的问题。因为采用传统的重油锅炉,“格奈森瑙”号在油料消耗上也是惊人的,尽管储备舱的容量是“德意志”号的三倍还多,但15节航速下的设计续航力却仅为9000海里,远远低于德意志级的16000海里。

    6月13日,出航的第四天,“格奈森瑙”号在海上进行了第一次主炮齐射。三轮齐射过后,主炮设备以及舰上的射击指挥仪器工作正常,9门283毫米主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