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_驰骋大洋 第5章 领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驰骋大洋 第5章 领海 (第2/3页)

6门40倍径的2磅炮(40.5毫米)和5门65倍径的20毫米炮构成全舰的防空火力,此外两舷还布置有6具深水炸弹发射器,没人知道是谁提议让这艘原本在30年代初期就已退役的军舰进行改装然后送上1939年的战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战斗力在德国人的袖珍战列舰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在这艘轻巡洋舰后面,三艘排水量从2000到4000吨不等的英籍货轮蒸汽的排成一列,它们是“沃里克”、“野蛮”和“罗金汉”,船上满载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装运的货物,大都是准军用品,例如皮革、牛油和亚麻布,还有一些是供应士兵与战马的口粮——大麦、大豆等等。

    右侧纵队的四艘舰船桅杆上无一例外的悬挂着英国米字旗,左边四艘则全部是法国的三色旗,它们排水量要比右侧的同伴略大一些,从前往后依次是“公犬”、“维米拉”、“施坦利”、“马尔加”。“公犬”和“维米拉”是拥有制冷设备的冷藏船,负责将上好的阿根廷牛rou和鸡蛋运往法国,“施坦利”和“马尔加”是普通货轮,同样运送供应前线的粮草。就航速而言,四艘法国船稍快,英国方面除了领头的那艘轻巡洋舰之外,航速都不超过12节。

    自前一晚“公犬”号故障修复以来,四艘法国货轮表现中规中矩,这让奈伦少校免于和这些法国人较劲。相比于德国海军的黑色潜艇,他担心在漫长的航程中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的反而会是这些法国货轮。

    在奈伦少校的印象里,法兰西是个很奇怪的民族,他们的脑袋里既浪漫又傲慢:他们的法式浪漫似乎与生俱来,对女性格外绅士,追求罗曼蒂克几乎不逊意大利人;法国人傲慢,因为他们觉得“上帝创造万物,把世界上最好的自然条件给了法国”——法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雨果到卢梭,从伏尔泰到笛卡尔,无数大作家、哲学家令他们引以为豪;法国有丰富的艺术典藏,卢浮宫内珍宝无数,遍布乡村、山岭的城堡都是古迹;同时,法国又是中世纪欧洲唯一实现过完整中央集权的国家,又是第一个推翻自己王权、建立共和国的国家,是法国人奠定了欧洲现代政治体制的精髓和基础,而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出台的《人权宣言》则是之后不少国家民主革命的参考范本;维系200年的法兰西殖民帝国,拥有的疆土仅次于“日不落帝国”英国。

    由于英法两国的地缘和政治,奈伦少校自1934年以来和许多法国军官打过交道。在那些留有浓烈法兰西贵族遗风的军官们眼里,德国人过于刻板,比利时人呆头呆脑,美国人毫无历史底蕴,至于英国人,总是自以为是又没有饮食文化。唯有法国人,文化底蕴深厚,又有良好传统习惯,兼具心怀宽广的优良品质,这样的民族,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

    为了对抗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世仇”10年代站在了一起,而当进入30年代后,德国大肆扩军、苏联日渐强盛之时,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再次联手,尽管如此,法国人尤其是法国海军的官兵们依然对拿破仑时代法国受挫于英国海军耿耿于怀,他们承认英国舰队的强大,却不甘担当配角,即便是在战争当前,他们仍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傲慢的法兰西!野蛮的日尔曼!如果没有这两个民族,世界该有多么美好啊!”奈伦少校自言自语着,一边眺望数海里之外的海岸线。9月的南美,时值春末夏初,这里的气候是宜人的,但作为一个传统的英国人,奈伦少校显然更加向往英格兰南部的秋景,他想起了自己家庄园里的丰收景象,想起了人们忙碌而快乐的背影,在那里,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非常友好,但至少是通情达理、易于沟通的。

    午饭之后,不当班的水手们三三两两的来到甲板上晒着太阳,隔着三四百米的距离,两边的水手不免要拿起扩音筒表现一番。一开始,双方尚显友好的询问对方午餐情况,当法国人发现自己的牛排煎鸡蛋比英国人的rou肠烤面包高出一个档次时,嘲笑便开始了。更有甚者,晃着装有半瓶葡萄酒的酒瓶子朝这边挥舞,嚷嚷着:“来吧,英国佬,这里有上好的法国葡萄酒!”

    英国人不甘示弱的拿出了他们的威士忌和rou肠,法国人则继续炫耀他们的果酱,渐渐的,各种俚语和不雅的语言上场了,双方精通彼此语言的水手便将对方之意愤愤然的转达给自己的同伴们,一来二往,谩骂升级为群体行为,但他们的指挥官至少不用为出现肢体冲突而担忧——没有人会为了这种事情游过几百米的大海到对方的船上讨回脸面,大不了,下次在某个港口的酒吧相遇时,再用酒瓶分个高下。

    船员们依然吵吵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