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_驰骋大洋 第9章 澳海追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驰骋大洋 第9章 澳海追逐 (第2/3页)

双联装37毫米和20毫米近程防空枪炮也做好了射击准备。

    通过射击指挥室外固定位置上的高倍双筒望远镜,舰上的射击指挥官惊讶的发现来者竟是一架老式的双翼飞机,这个报告一经传达至舰桥,张海诺便知道为什么舰上雷达竟比目测更后发现目标了——木架蒙皮的老式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远远小于如今大行其道的金属蒙皮飞机。

    “侦察机做好弹射准备,告知飞行员,可使用任何手段截击那架飞机!”

    下达这道命令,是因为张海诺完全由理由相信具有310公里飞行时速并装备3挺7.92毫米机枪的ar 196能够将对方击落。如无意外的话,那架飞机上也没有装备远距离通讯的电台,这样对手便无从通过这架飞机发现自己的行踪。

    舰员们各自准备去了,位于舰体舯部的弹射器很快进入待命弹射状态,两名装备齐整的飞行员也已跨入飞机座舱。就在这时,舰上的105毫米高炮开始怒吼。由于增加了辅助装弹设备,它们的射击速度较纯手动模式增加了一倍,并在雷达和光学双重作用的3.7cm测距仪指挥下向冒然进入自己火力范围内的目标开火。一朵朵黑色的花朵顿时在空中绽放,望远镜中,张海诺看到那些炮弹爆炸的位置距离目标越来越近,对方飞行员想采用简单的爬升动作进行规避,但他的座机在性能方面实在有些差强人意。

    忽然间,那架双翼飞机机身猛的一震,紧接着便陷入了螺旋下坠,机身和机翼在掉落到海面之前就解了体,从坠落前后的情况来看,飞行员几无生还的可能,即便如此,张海诺还是令舰员们认真观察飞机坠落点的海面,确定没有生者后方才加速离去。

    尽管危机迅速解除了,张海诺却并不感到放心,澳大利亚人不会对自己侦察机的失踪无动于衷,于是在向南航行了两个小时之后,他下令战舰转向东南方。可是德国的袖珍战列舰跑得再快,也不及老式飞机的三分之一。

    夜幕降临之前,张海诺的水面袭击舰再次被两澳大利亚飞机发现,舰上的高炮很快击落其中一架,舰载的ar 196追上去干掉另外一架,但两架侦察机的失踪显然更加确定了澳大利亚海军指挥官的推测。追击命令迅速通过电文传达到正以30节航速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行驶的重巡洋舰“堪培拉”号上,与它编队航行的还有战争爆发时澳大利亚海军唯一的一艘驱逐舰“沃亚格”号,它的排水量只有1100吨,但是航速高达34节。

    入夜之后,张海诺指挥“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转向正东航行,由于长时间的高速航行将加快战舰的油料消耗,他决定在第44-32海区和自己的补给船会合。按照预先设置的路线,那艘载有油料物资的远洋补给船将在四天后出现在那一海区。

    正当英国和澳新海军的舰船和飞机在南太平洋和德国袖珍战列舰上展开一场激烈的追逐与反追逐时时,苏联却做出了一个令全世界大吃一惊的举动:在11月的最后一天,斯大林的军队入侵芬兰。

    自十月革命以来,英法就不遗余力的遏制这个苏维埃国家,甚至不惜姑息养jian的任由德国重振军备;德国和苏兰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且在1918年时就帮助他们的政府挫败了一场革命,至于素来反对苏德条约签订的意大利人,更是借此机会大做文章。几乎整个欧洲都对苏联入侵芬兰感到愤慨,却无力阻止战事在寒冷的北欧发展。

    承载苏芬战争爆发消息的电文,在第一时间传遍世界,身处南大西洋的张海诺也获悉了这一情况,但他更加关心的是如何确保这艘海上袭击舰不像历史那样陷入困境。12月4日,“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顺利和德国部署在南大西洋上的唯一补给船“水母”号会合,由于风高浪急,海上补给作业一度无法正常进行,这令站在舰桥上的张海诺颇好好品尝了一回焦虑的滋味。直到这天傍晚,“水母”号才总算给饥渴的袭击舰补充了近2000吨燃油,现在,德国海军的远洋轻骑又能以高航速在海面驰骋了。

    告别“水母”号之后,“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继续向东行驶,张海诺的计划是绕过新西兰海域和尼姆罗德群岛驶往南美大陆,在智利或者阿根廷海域接受新的补给,而且绕过南美大陆后还能得到u-131和u-132策应。

    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张海诺千方百计的促进德国雷达技术发展,“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也确实装备了这个时代较为先进的雷达,但这却无法改变雷达技术的先天不足。12月5日正午时分,战舰在穿过新西兰所属坎贝尔岛和南极大陆之间布满浮冰的海域时,显然是受到了低温和浮冰干扰的关系,直到天际出现黑色烟柱时,舰上的雷达仍没有做出有效反应。在相同的目视条件下,德国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