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2页 (第2/2页)
贴皇榜。 这次汴京城的县试录取人数是五百人。 别看五百人多,但是接下来的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录取人多会在这五百个人里录取。 今年科举考试的总录取人数,被控制在一百五十个人。这只是汴京城的录取人数。其他地方的录取人数不能超过一百五十个人,只能比汴京城少。 江南是科举考试考中人数最多的地方,但是这几年严格控制江南的录取人数,这就导致江南学子们的竞争非常激烈。 北方是科举考试比较差的地方。哪怕朝廷放宽,北方录取的人数也不多。北方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没有江南多,还有北方比较穷,能读得起书的学子也比江南少,只有江南人数的一半。 之前,苏辙申请去北方任职,赵旸就交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鼓励北方人读书,参加科举。 苏辙调去北方的第一年,赵旸就派太阳书局的人去北方开设了一间太阳学堂。 在苏辙的鼓舞下,北方太阳学堂的学子们越来越多。虽然只能在太阳学堂读几年书,但是对北方学子们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这三年来,北方读书识字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多。他们读了书后,知道了读书的好处,就愿意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只是愿意还不行,还得搞一些优惠政策。 赵旸之前取消了不少优待读书人的政策,但是在北方并没有完全取消。 北方真的太穷了,又经常被西夏和辽国sao扰。如果不保留一些优待政策,北方人是不愿意去读书的。 苏辙调去北方任职,除了扩大读书人数,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发展北方的经济。 这三年来,在苏辙的治理下,北方发展地还不错。不过,不彻底解决西夏和辽国,北方的经济永远发展不起来。 这时,元松走了进来,恭敬地说道:“殿下,张福求见。” 赵旸一听这话,忙说道:“让他进来。” 没过一会儿,元松就带着一个二十多岁,长相清秀,身材清瘦的内侍走了进来。 “见过殿下。” “起来吧。”赵旸温声问张福道,“都准备好了?” “回殿下的话,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殿下一声令下。” 赵旸看向元松,吩咐道:“元松,你去一趟司天监,让他们在下个月内选出最好的日子。” “是,殿下。”元松说完,退了下去。 赵旸又问道:“船没问题?” “殿下,所有的船都试了,没有任何问题。”张福非常认真地汇报道,“小人也把所有的船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三十遍,确定没有任何问题。”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