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3节 (第2/3页)
说。 李谕好奇地问道:“有没有这次的文学奖评委结论性报告?” 列夫勒刚端起烟斗,从包里抽出一份:“你自己看看吧。” 李谕翻到文学奖的报告部分,嘿,看完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内容竟然是: “即使对托尔斯泰很多作品推崇备至的人,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样一位作家身上怎么能体现出纯洁的理想?他最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中认为盲目的机遇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他甚至在不少作品中否定宗教……” 总结性报告内容则是:“托尔斯泰以一种半理性主义、半神秘的精神肆无忌惮地篡改《新约》,尽管他对《圣经》极为无知。” 李谕真是有点无语了,怎么看着都是强词夺理嘛! 竟然拿着宗教一事拒绝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本人晚年确实不再相信宗教和一些荒谬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信仰——自我完善。因此,1901年2月22日,俄国主教公会正式公布了革除托尔斯泰教籍的决定。 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常任主席维尔森的标准却就是以宗教准则及宗教情感为前提,否定了托尔斯泰获奖的可能,不知道他是否又符合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精神。 其实早在1901年第一届文学奖时,托尔斯泰就是大热门,但也遗憾落选。 结果一经公布,当年就在瑞典国内引起了一片哗然,许多报纸接连刊登了国内知名人士抨击文学院、支持托尔斯泰的文章。 瑞典本土著名作家斯特林堡甚至在《瑞典日报》发表文章说: “绝大多数的瑞典文学院成员都是不怀好意、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人,却不知为何让他们成了审判员。这些老爷们的艺术观念幼稚得像个孩童,他们以为只有用诗歌形式,最好是合辙押韵的诗歌形式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算是诗。托尔斯泰向来以描写人物命运而著称,既然是个历史画卷的描绘者,他们就不会认为托尔斯泰是个诗人。不让他获奖的理由竟然是:他从不写诗!” 哎,李谕也不知道说什么。 二十世纪初,托尔斯泰在文学界和门捷列夫在化学界,都是无可争议的顶级大师,却都无法获奖。真是诺奖本身莫大的遗憾。 第一百一十六章 岛 诺贝尔奖的颁奖位置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然后会在市政厅举行晚宴。 不过李谕这次是由国王的名义授奖,所以马车径直驶向瑞典王宫所在的中心岛。 列夫勒说:“你来之前我还打听过,听闻中国人不仅会做瓷器、丝织品,也擅长诗词,遍地诗人,你会不会作诗?” 李谕笑道:“我会背的倒是不少,但是你让我作诗,还不如让我解个数学题。” 列夫勒说:“数学是自然界的诗,文字是人类的诗,我认为二者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我想先生一定也会是位有才华的诗人。” 列夫勒真是会夸人,时不时还要联系一下数学与文学,果然是北欧人。 不得不说,瑞典的桥真是太多了,哒哒的马蹄声踏过无数桥梁,终于到了王宫所在的中心岛。 这里是瑞典老城区,面前一座巴洛克风格方正宽敞的王宫,王宫有608个房间,比英国白金汉宫还要多4间。 此外,就像众多王室一样,瑞典国王也有离宫,或者叫行宫,也就是卓宁霍姆宫。就像圣彼得堡冬宫与夏宫,或者是故宫与圆明园、避暑山庄的关系。 列夫勒带着李谕进了王宫,来到大厅等候。 大厅中已经有不少大臣、记者及科研学者,国王自然早就得到了消息,没多久,便盛装出场。 现在的瑞典白天时间紧迫,加上刚才路上耽搁了一会儿,来不及多寒暄客套,只得先进行完最重要的颁奖典礼。 国王在王位就坐,列夫勒则拉着李谕坐在了左边一排。 李谕眼光一扫,看到了对面首位坐着的赫然是希尔伯特。 好嘛,瑞典王室的面子的确是够大。 卡尔·林德哈根作为斯德哥尔摩市长,主持了会议,他隆重道: “尊贵的国王陛下,尊敬的各位先生。 “刚刚过去的诺贝尔奖颁奖盛典我想各位依然历历在目,我们的皇家科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文学院、及挪威诺贝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