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12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7节 (第1/3页)

    现在的小学说是小学,其实很多是十好几岁的孩子。

    到达湖州的内河码头,三人径直前往陆家所在的潜园。

    路上看到了不少卖毛笔的,李叔同和张元济都是受过严格私塾教育的,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

    湖州有个称号是“中国书法城”“毛笔之都”,近代出了不少大书法家。

    民国初年,书坛有“南沈北于”之称,其中的“沈”就是湖州人沈伊默。

    至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本来出名的都是安徽产:徽墨是安徽徽州的、歙砚也是安徽徽州的、宣纸则是安徽宣城的,就连笔以前都是安徽宣城的宣笔。

    直到元代以后,湖州的湖笔才站了起来。

    张元济和李叔同忍不住就买了几支,他们见李谕作为一个文化人竟然对此无动于衷,还很好奇:“多好的笔,不买点?”

    李谕苦笑道:“我比较喜欢用硬笔。”

    他们看来并不知道李谕的国学水平何其之渣。

    潜园还是很大的,陆家毕竟是湖州的大世家,只是如今陆树藩的确经营不善。

    本来陆家在湖州还有商铺、当铺,在上海也有丝厂和钱庄,收入很高。

    但庚子事变中,陆树藩听闻京津两地的许多老乡受难,于是组织救济会,包下了两艘大轮船,先后两次远赴京津,营救南归人员6000余,运回棺木200余具。战死疆场的聂士成尸体就是他运回家乡安葬的。

    同时又发放救济粮、开办医疗局,费用开支巨大。

    这些钱基本都是救济会出的,朝廷仅仅拨了2000两白银,剩下的七万多两都是救济会筹措。

    虽然陆家因此欠了不少钱,不过并没有压垮,毕竟后面还有救济会。

    而且本来就是清政府造下的孽,又没能力救助百姓,只能让民间互助。大家对陆家心存好感。

    紧接着一年后,因为上次救灾非常成功,人送陆树藩称号“湖州善人”,李鸿章又安排他救灾。

    只不过这次不知道为何,陆树藩竟然把筹得的善款借给了一些私人,或许是认为他们将来会有出息,没想到是一帮骗子,钱要不回来了。

    这种事一出,对筹款打击是非常大的。

    而且因为cao心救灾的事情,陆家在上海的丝厂、钱庄又疏于打理,陷入困境。

    总之一连串的打击直接让陆家银根断绝。

    至于之后为什么会把藏书卖给日本人,多少也是对清廷失望了吧,毕竟他本身也想把藏书卖给政府的。

    但指望清政府,只能是呵呵。

    三人敲响潜园的大门,很快有名管家来开门,李谕送上拜帖:“京师李谕、上海张元济、李叔同求见陆家老爷。”

    管家看了一眼拜帖,又看了一眼三人,似乎陷入了思想斗争中,一时没有搭话。

    李谕又问了一句:“管家?”

    管家一咬牙,说:“你们进来吧!但现在府上有一名日本人岛田翰正在拜会老爷。哎,你们去看看吧。”

    李谕没想到日本人来这么快,忙问道:“他们现在何处?”

    管家说:“都在皕宋楼,你们随我来吧。”

    张元济也忙说:“请带路!”

    “皕宋楼”这个名字,从字面意思就看得出,两个“百”,意思就是有两百本宋版书,这是当年陆家家主陆心源对自己收藏的高度称赞。

    毕竟宋版书是藏书界最珍贵的。

    对了,其实宋版书大部分都是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但是,唐及五代刻本流传下来的已属寥寥。

    而宋朝虽然有了活字印刷,普遍使用的其实仍然是雕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