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4节 (第1/3页)
而《世界报》是真的懂营销,自己研究了研究发现搞不定三神问题,于是专门设了个小奖项,第一个给出答案的人可以赢得500美元。 奖项并不大,但也是普通工薪族几乎半年的薪水,所以很多人争相去买报纸。 《世界报》借此发行量又增加不少。 这只是报纸这边,许多数理科学圈的人看到博弈论后,更深知其中的奥妙。 希尔伯特现在对李谕比较关注,拿到博弈论后直接盛赞:“这将是比《分形与混沌》更加席卷世界的学说!” 数学工作者们对此的研究确实更关键,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英国的罗素。 罗素出身贵族,已经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完成了学业,并且成为了一名研究员。 当他拿到这本博弈论时,立刻被其中的各种模型吸引。 “有点意思,只有头脑异常灵活并且堪称空灵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东西。” 罗素边读便开始做笔记,并且亲笔动手演绎其中的每一个模型。几天时间罗素沉浸书房之中,专心研究博弈论,当他读完后,脑海中的一些观点也在不断碰撞。 博弈论其实早就有了许多碎片,包括古代许多如同《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是博弈论,因为研究的也是胜负问题。 但早期博弈论仅仅停留在下棋、打牌,甚至赌博之中,并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此后策梅洛、波莱尔及冯·诺依曼、摩根斯坦等人又对博弈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但直到约翰·纳什才完成了大一统。 而此时,罗素在看到李谕给出的博弈论数学证明理论后,越来越想到了自己多年来思索的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悖论: 某个村子的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他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并且,只给村里这样的人刮脸。 当人们试图回答下列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理发师是否自己给自己刮脸?” 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 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理发师悖论”,或者说是“罗素悖论”,当然了,它还有更加数学化的表述,主要针对的是数学中集合论。 而这个看似小小的问题,就将彻底引爆“第三次数学危机”。 第二百一十二章 想破头的问题 此时的日本对中国盯得还是很紧的,自从李谕的博弈论发表后,在华的日本机构早早就买去。 仔细一读,虽然后面的数学部分不太明白,但也能感觉出这是一本关于胜负的书籍,似乎不仅仅是数学著作那么简单,当然就很重视。 日本现在的当头大敌是沙俄,而在日本眼中,此时的沙俄就是个庞然大物,惹不起,更赢不了。 日本认为自己处在弱势一方,但又想再搞一次“下克上”,干赢北极熊,所以博弈论的观点很多就用得上。 日本这个民族真的有点让人难以捉摸,似乎一直有一种天生的危机感,即便后来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并且发达程度还不低,也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依旧对欧美存在毕恭毕敬的态度。 就是说表面上看似非常有自豪感,但内心深处还是藏着自卑感。 或许也是因为被美国打服了,美军长期驻军也不在乎,有了一种畸形的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特点吧。 这种感觉正好和中国反过来,虽然咱们这一百多年非常不顺,一直被人欺负,许多人膝盖好像也直不起来,但总体上还是有一种大国自豪感在内心深处的。 京师大学堂,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