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18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6节 (第1/2页)

    日本看到旁边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自己,肯定不甘心。

    唯独吴士钊在紧张地吃饭,只是唯唯诺诺附和了几句。

    李谕知道此事爆出来国内肯定容不下他,只有逃亡日本还有一线生机,于是叮嘱道:“先生明天就快点买好去日本的船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刘鹗更加知道沈荩的身份,当年他随着唐才常干过起义的事,唐才常等人都被镇压处死,他化名逃出,如今是个通缉身份。

    刘鹗说:“明天发完报,你就赶紧走!”

    沈荩喝了酒,倒是天不怕地不怕:“谭嗣同能死,我怎么就不能死?如果以我一条贱命,能换东北不失,那让我死一百次又何妨?!”

    王崇烈说:“你已经做了该做的,没必要把性命搭上,你要是不买票,我明天亲自去天津给你买!”

    可惜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几人计划得虽好,当晚散场后,吴士钊却立刻溜了。

    第二天的报纸果然登出了密约,举国哗然,日本公使馆直接找到总理衙门,要奕劻说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另一边俄国公使同样不相信这件事能被透出来,日本公使都快要贴着他脸直接骂了。

    清廷感觉超级棘手,两边都不敢得罪。此时吴士钊找上了奕劻,一五一十把沈荩的原话告诉了奕劻,甚至加了一句:“王爷,您快点动手,不然他就跑了!”

    要是没人报信,其实清廷根本不可能知道是沈荩将此事捅出来。

    因为他在日本报社做记者,此事不仅损害了清廷的利益,也损害日本的利益,所以日本不会把他供出来。

    但清廷的做法实在搞笑。

    现在舆论压力以及日本的政治压力下,中俄密约肯定要散吹。自己这方泄的密,不敢得罪俄国,于是决定找出“凶手”给沙俄一个“交代”。

    多么可笑又可悲。

    沈荩还没来得及逃走,就被抓住。

    打死他都想不到出卖自己的是朋友吴士钊。

    即便是在狱中,面对审讯,沈荩也毫不讳言自己的言行,坦承自己的爱国行为,并揭露慈禧太后企图掩盖《中俄密约》的卖国行径。

    慈禧这小心眼哪受得了这样的气,于是下令将他处死。

    由于正好是光绪过生日,按律不宜处决犯人,但慈禧也不管了,只是特意叮嘱刑部不能见血,所以处刑时是用的极为残忍的杖毙。

    200多棍下去,沈荩骨头尽碎,却始终未听到哪怕一声哀嚎。就在行刑者以为沈荩已死之际,他却突然开口说道:“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行刑者无奈,只好用绳索将沈荩勒死了事。

    事情发生得非常快,逮捕没多久沈荩就被清廷迫害而亡。

    打碎的是一个人的筋骨,却也结结实实打碎了清廷自己的骨头。

    筋脉尽断。

    第二百一十四章 可笑的龙遗

    吴士钊的告密让他又重新获得了官职。

    他与沈荩的遭遇真是完美印证了北岛那句著名的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或许是因为了解李谕等人的背景,再加上都是当天才突然知道,所以李谕和刘鹗、王崇烈并没有受到波及。

    不过看到尸横当场,怎么可能不气愤。

    刑部大牢外,李谕等三人找到了沈荩的尸骨,哪有什么不见血的说法,血rou模糊,惨不忍睹。

    刘鹗为他安葬后,气得手一直哆嗦。

    不能就这么算了!

    直接找清廷肯定没辙,但慈禧却非常怕洋人。

    李谕找到吕碧城,把沈荩遇害的事情告诉了她,吕碧城听后人都吓呆了:“活活……打死?!”

    李谕说:“你把此事传回天津《大公报》,直接登出来,租界里的报纸,不用担心。”

    吕碧城笔都握不稳了,颤颤抖抖写下了大体的事情梗概,然后寄回天津大公报社。

    英敛之知道兹事体大,于是一五一十进行了报道。

    此事经《大公报》报出后,租界的其他报纸纷纷转载。

    死的是个记者,几乎所有的报人都愤怒了。

    香港《中国日报》直接言明:“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还算是比较给清廷留面子了。

    而洋人的《泰晤士报》直接就不客气了,记者莫理循愤怒地把慈禧称为“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

    这种暴行压倒性地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谴责,大家都对沈荩表达了同情与哀悼。

    甚至各国公使夫人在觐见慈禧太后时,也都对沈荩之死表示了异议。

    慈禧万万想不到,本来只是为了钳制舆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