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40节 (第3/3页)
半生流落在各州县。 世道倾颓,民有倒悬,壮志难酬。半生流离的他来到蜀地,于浣花溪畔结庐而居,他来到武侯祠,看着诸葛亮的遗迹感怀不已,写下了《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遥想着诸葛亮的功业,渴望有名臣贤相匡扶社稷,而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结局,亦使他感怀不已。 自古及今,功业难成。】 三国。 刘备双目含泪,握住诸葛亮的手,犹自颤声:“军师……” 他的军师,出师未捷身先死。天命,为何终究不在汉室啊! 诸葛亮眸中也充满震动,不仅是为功败垂成,更是为杜甫诗中的感念:“臣遇主公,共匡汉室,出师未捷,便是有负主公所托。蜀中百姓不嫌臣负主之人,犹为臣立祠,臣纵九死,鞠躬尽瘁,又有何不可?” 刘备目中哀意更甚:“军师何以言此?备得军师,方有立锥之地,军师为我、为汉室谋议良多,如何能说是辜负?备在此立誓,信军师如信我,我之骨rou,称你为父,备与军师,休戚与共。” “主公!” 诸葛亮长揖而拜,纵此时前途幽寐,但得主如此,夫复何求? 许都。 曹cao摸着下巴沉吟:“诸葛亮是有才之人。” 曹植看了自家父亲一眼,毫不客气道:“爹您别想了,人家不会来投奔您。” 曹cao眼睛一瞪:“有你这么跟你爹说话的吗?就你话多,你爹我不知道吗?诸葛亮都是蜀相了!” 曹植撇撇嘴,并不管自家老爹暴跳如雷,反正水镜说了,他当不上世子,未来还被兄长、侄儿猜忌,那还这么小心干嘛? 破罐子破摔,直接摆烂。 【在成都的杜甫度过了生命中较为安定的四年,然而好景不长,好友严武病逝,他失去依靠,只好买舟南下,落脚夔州。夔州都督对杜甫也很照顾,所以他在夔州住了三年。那些年岁的杜甫,如何不像曾经的孔子那般,惶惶如丧家之犬? 杜甫还有一首登临诗,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万家忧乐,一齐到了心头,所以夔州登高,写下“万里悲秋”这样“艰难苦恨”的诗句,就是极为自然的了。 了解这漫长的一段,我们再来将《望岳》与《登高》做一个对比总结。】 两首诗分列两边,一短、一长,一张扬、一沉痛,就这样冲击着水镜下的众人。 【老来登高仍赋诗,少年豪情终不再。这种不再的背后,是李唐王朝沉痛的家国动乱。】! 第40章 登高7 夔州。 一滴浑浊的泪砸在杜甫的衣襟上,接着是两滴、三滴……这个年迈的诗人,一生为亲朋、为百姓,为大唐流过无数次泪,却从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悲伤。 他想起当年在兖州重逢时,故友李白戏赠给自己的一首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以这样一种戏谑的方式,叙说离别之情。此事之后,两人再未相见。彼时他们俱是对这首“作诗苦”一笑置之,可曾想到,此后许多年,自己竟真的为诗消减身形、搔断白头? 杜甫以手掩面,嘴唇轻颤着念念:“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宋朝,汴京。 李煜独自凭栏,听水镜讲他早已熟稔于心的老杜诗句,神色凄惶。从少年《望岳》到老来《登高》,凌云诗笔下,俱是国家血泪。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他是亡国之君、戴罪之人,此生无法仰望杜子美那样的诗圣,但他知道,老杜无法“一览众山小”,自己也再无法“万顷波中得自由。”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杜工部,莫要再登高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