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75节 (第2/3页)
,刘彻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好在,这些话到底还是入了心。他反思着,君王过度耽于逸乐,就是王朝不幸的开端。 劝君莫学李隆基,安史祸起满乱离。暗暗给自己提了个醒,猪猪又有自信去骂人了。 “李隆基,愚蠢!” 北宋。 柳永尚未说什么,秦楼楚馆的姑娘们不乐意了。 “天下人作《雨霖铃》,谁有柳七作得好?应该将那词放出来,好教众人看看柳七的文采。” “是啊是啊,”有姑娘附和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读来真似那夜雨闻铃,写得哀怨极了。” 这些歌女都是柳永的粉丝,柳永在烟花巷陌作歌,她们也曾收到过他的一词半句,当即便为柳永打抱不平起来。一时之间,楼馆里又唱起了“寒蝉凄切”的词,主角苏轼在这一刻痛失姓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怀古,是古诗中一种特定的题材,比如我们熟知的《咏怀古迹》、金陵五题等。以词来写怀古,这自然又是苏轼的创举。这里也可以看出苏轼的又一词学贡献——以诗为词,将诗的题材、特点引入词中。】 苏辙目露崇拜:“兄长于词境当真有开拓之功!” 谁懂啊,以诗为词,他哥是独一份! 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摇头赞叹:“是何等才人……” 唯一不高兴的大概只有李清照了:“瞎说,瞎说!词别是一家,什么以诗为词,岂不是不伦不类?” 你们后世之人到底懂不懂词啊! 【再来看正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讲写文章要先声夺人,苏轼这句爱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书上说,大江指长江,大江东去就是“长江滚滚向东流去”的意思,这样理解也没问题,就是太过简单了。】 哦? 苏轼起了些兴趣,侧耳倾听。 【大江东去,是诗人看到的景象,所以最起码,这里隐藏了一个诗人的视角,他登高远眺,东望大江,才可能将江水滔滔而去的壮观尽收眼底。】 “不错!” 李白为苏轼叫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惟有身处山川高地,才能见江水茫茫去不还之景,这一句起得妙,有大气魄!” 李白向来自视甚高,此时觉得苏轼实在会写,要是苏轼是唐朝人就好了,好想和他饮酒赋诗啊! 【另一方面,东望大江,事实上是无法看到“千古风流人物”的,这只能是诗人的一种心象。大江茫茫而去,汹涌的浪花仿佛将千古风流人物都淘洗而尽,实际上淘尽英雄的是江水吗?不,是时间的洪流。 所以这里,苏轼以赤壁江景起笔,却落到虚意;以空间的阔大起笔,却落脚到时间的辽远无情。这种写法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个人?】 水镜下的苏轼淡笑一声,神情颇为玩味。 众人一时有些茫然,想到谁?! 第66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3 幽州,蓟北楼。 陈子昂心情烦闷。契丹进犯,他随主将武攸宜出征讨逆,武攸宜轻率而少谋略,他作为幕僚有献策谏言之责,可对方却几次三番置之不理。他今日本还想向武攸宜进言,遣万人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仅不听,还直接把他将为军曹! 满腹牢sao无人解,他干脆出来,登台遣心。好在有水镜解诗,也可怡情,却不想苏轼这句词直接搔到了他的痒处。陈子昂默叹一声,自高台上极目远眺,他不知道楚棠所问的那个人是谁,但他觉得他和苏轼很有共鸣。 “江水之广阔看不尽,便诉诸于时间之无穷,自是作诗法门。苏轼只见江水不见英雄,恰似我在这蓟北楼上,却望不见黄金台上的贤王,可悲,可叹。” 他感慨着,胸中忽然有无尽滔滔之意,仿佛就要奔涌而出。 【不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在《幽州台歌》中的感叹,竟然在苏轼的词句里有微妙的复现。】 陈子昂的一腔诗意生生被按下,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