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7节 (第3/3页)
士天不亮就要进宫,黎明开始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然后才各自入座,颁发策题。 别的读卷官、受卷官等执事官员、礼部官员、锦衣卫、皇极殿的太监都有自己的职责,只有朱翊钧是个过来凑热闹的闲人。 李春芳本来把他安排在大殿角落里,朱翊钧不乐意,说那个位置不好,什么也看不到。李春芳无奈,又将他安排在高台上的屏风后面,那里居高临下,整个大殿一览无余。 这下小家伙满意了,站在屏风后面,探出小脑袋往外张望。 下面一排一排坐着,将偌大的皇极殿坐得满满当当,足有三四百人。 朱翊钧大致扫了一眼,老的老,小的小,年轻一点的二十多,年长的须发皆白。 朱翊钧没看过他们的会试答卷,就算看了也看不懂。所以,他在心里对下面的人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长得好不好看,参照对象是他的张先生。 “这个眼睛没有张先生好看。” “这个鼻子没有张先生高。” “这个胡子没有张先生长。” “这个年纪太大了。” “……” 按照这个标准,他发现,没有一个符合他的要求。 不远处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多出来的策题,朱翊钧猫着腰,偷偷摸摸走过去,取了策题又退回来。 策题是由内阁拟定,昨天司礼监送到嘉靖手中,由他亲自挑选。 嘉靖不满意,自己修修改改一大半,又让司礼监拿给内阁。 会试第一场考八股文,从四书五经取题,正巧他学过《论语》,至少知道说的是什么,策题却是治国方针,社会问题展开探讨。 朱翊钧昨天就看过了,看不懂。 今天又在细细的读一遍,似乎又懵懵懂懂的看懂了一些。 嘉靖把他的大臣骂了一顿,说他秉承天一治理国家,日夜不敢懈怠,大臣们却各自一心,不按照他的心意办事。让考生们帮他出出主意,有话直说,不必客气。 朱翊钧开动小脑筋思考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算了。年纪轻轻,就在心里认清了现实——考状元这件事与他无缘。 过了一会儿,朱翊钧听到不远处两名官员交头接耳。 年长一些的那人指着其中一位贡士说道:“此子苏州府昆山县人,文章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能以情动人。” 殿试没有落榜一说,只是排个名次。最重要的一甲三人由皇帝决定。其他人只要考中会试都能当官,区别只在于是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阁臣预备役,还是外派偏远地区,从基层干起。 坐师挑选自己满意的门生,其他官员之间互相推荐可用之才都很常见。 那人又道:“我的一位旧友,徐文长一向恃才倨傲,看了他的文章,称他是今欧阳子也。” 朱翊钧听到“徐文长”三个字,耳朵都竖了起来。顺着这个人的手指望过去,顿时大失所望,那人看起来比他皇爷爷年纪还大。 提起徐渭,朱翊钧又想起来,在那个苏州小馆,他还结识了一位徐渭的朋友,名叫张元忭。 于是,朱翊钧又把殿内的考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看到张元忭,倒是看到那时与他们同桌,却又提前离席的两人。 这么说来,张元忭没考上,这两人考上了。 朱翊钧又有些失望,他能感觉得到,徐渭和张元忭的关系,比这两人更近一些。 关键是,张元忭更年轻,长得也好看一些。 这以貌取人的毛病是改不了了。 殿试有规定,答题不能超过千字,就算贡士们斟字酌句的写,一个两个时辰也足够了。 朱翊钧回到万寿宫,黄锦刚把熬好的药端来,让嘉靖趁热服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