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三章 凡尘的神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凡尘的神迹 (第12/16页)

的拉美西斯的雕像身上长达20分钟,而位于最左侧的普塔赫神(冥界神)则不会被照到,因为他是冥界之神,不需要阳光。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

    巨型的拉美西斯石像一年两次享受着阳光的照耀,象征了太阳神对于法老独特的赐予。这一神奇的现象,引发了埃及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惊叹,并将这两个日子定为太阳节。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中的壁画:赛特(set,左)和荷鲁斯(horus,右)为拉美西斯二世祝福。

    20世纪60年代,埃及决定在阿斯旺开始修筑高坝,建成世界上第二大水库,也就是后来的纳赛尔湖,包括阿布辛贝勒神庙在内的诸多努比亚古迹面临着沉默在湖底的厄运。虽然这项工程为埃及带来了30%的耕地,整个国家的电力供应也提高了一倍,但即将被淹没的这些珍贵的古迹引起了世人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发出了拯救努比亚的呼声,50多个国家对此积极回应。从1960年到1980年间,全球专家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古迹挽救行动,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实地勘察了湖水对于神庙的威胁,对努比亚的22座神庙进行了方位测定,并在拆散之后化整为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带。阿布辛贝勒神庙在这次挽救行动中原样向上移位了60米,确保它不会被水淹没。尽管费尽了苦心,可是太阳节的时辰还是因为神庙错位而被误差了一天,可见古埃及的神庙建造者的天文运算是多么精准,就连现代科技也无法超越它。

    要想实现太阳节的奇观,神庙的建造者必须集合天文、数学、地理、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之中的研究成果。但是当时的埃及任何事都以法老为核心,一切的知识都是为了服务拉美西斯二世,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处于最显赫的位置。即便如此,阿布辛贝勒神庙丰富的文化底蕴,依旧不愧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巅峰之作。

    ◎神庙中的埃及文化

    作为古埃及现存保护比较完好的石窟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古埃及建筑中空间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其中的布局、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和纹饰都代表着古埃及文明的灿烂成果。

    阿布辛贝勒神庙建筑布局严谨对称,空间沿着轴线纵深方向顺序布局,神庙入口处的双塔式门墙向外倾斜,分界线角落处反曲线线脚装饰,上面有环形半圆线脚装饰。门墙强调了神庙的立面和进入神庙的大门作用,增加了神庙的肃穆,也被象征地称为“地平线上的大山”。

    由于阿布辛贝勒神庙隐藏在山崖之中,整座神庙直插尼罗河河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坐像石刻也是从山崖之中开凿而出,坐落在梯形的基座上,面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座雕像本身就形成了神庙的正面,神庙入口就在四座雕像中间,山崖上的巨人让在尼罗河航行的人们可以从远处看到神庙,象征着法老压倒一切的威严。

    阿布辛贝勒大神庙大列柱室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神像。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中的壁画:创世神卜塔(ptah)和拉美西斯二世。

    在入口处上方的太阳神壁龛之中,太阳神阿蒙拉的头部是鹰的装饰,上方也雕刻着一排狒狒正抬起爪子,似乎是在朝着太阳欢呼,象征着太阳神永远守护着法老。

    从大门直通神庙的石窟大殿,大殿按照神庙传统呈现为庭院形态,左右各有4根方柱,穿着礼服的法老巨型雕像就靠在方柱前,这象征着法老在祭祀死亡中将得到再生。在大殿的顶棚上,雕刻着圆盘形的双翼太阳,四周的墙上和石柱上也刻满了浮雕和铭文。

    神庙之中最神圣的地方就是圣殿,这里用花岗岩做底座,安置着法老和神的雕像。圣殿的内部石柱不仅粗大而且密集,越往里顶棚就越低,而地面则会渐渐升高,空间从室外逐渐过渡到室内,越来越封闭。离柱廊越远,内部空间越黑暗,从窗户和屋顶缝隙中进入的微弱光线更增加了神庙的神秘感。

    埃及神庙大多通过屋顶的高差形成高侧窗采光,用石条做屋顶和屋梁,所采用的石柱都尺寸较大。古王国时期的方柱都是原始抽象四棱柱,既没有柱基,也没有柱冠。随着雕刻技艺的提升,发展出了八棱和十六棱的柱子,也出现了圆形、低矮的柱基和柱冠。到了晚期时代,柱头的形式受到了自然的启示,雕刻的技能也更加发达、变化多端,有莲花,有纸莎草花,也有棕榈叶的形状。浮雕细致精巧、雕刻精确,让建筑也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特色鲜明。所有植物形状的圆柱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它们和神庙一起代表着“宇宙”,并且暗示神的永恒存在与万能。即便在同一个庙宇之中,甚至在同一个序列里,柱顶的主题都会有所变化,但是在整体视觉上却保持了和谐与统一。

    阿布辛贝勒神庙里的空间装饰丰富,以浮雕和绘画为主。不管是门墙、围墙,还是大殿的内墙面,都有很多浮雕。这些浮雕装饰主要讲述了法老一生的功绩,描绘了他远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