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9节 (第2/5页)
一阵扫射,跑在最前面的七、八名民军应声栽倒在地。带领机枪连的一名军官随即高声呐喊起来,劝说面前的民军立刻放下武器,并且保证只要现在放下武器投降便能留下一条性命,否则无论是反抗还是逃跑都视为违抗到底,一律格杀勿论。 这一路民军连续奔波了多天,远远不止是从突袭开封那天才开始奔波。早先一直在豫北活动,后来听说白朗大部队向陕西转移,于是又打道向西而去,意图跟上大部队。哪里知道部队才转移不久,又听说商丘遭到官军大举围攻,于是临时改变计划,飞驰南下奇袭开封。 也就是说,从七八天开始,这支民军队伍便已经在大体力消耗的行军。直至最近两天又熬夜奔波作战,无论是军心还是战斗力全部都出现了消弱的状态。 在面对摆在眼前的官军重机枪,以及躺在地上的几具尸体,民军最后的底气彻底崩盘,所有人都没有心思再继续逃跑,也没有力气再想着反抗。就这样,在领头的几个民军先放下手中武器投降的带头下,剩下的所有人也跟着缴械投降了。 袁肃从后方赶上来,下令将所有俘虏都集中起来看管,同时派遣部队到树林里搜查是否有其他民军的踪迹。结果并没有发现还有其他民军,反而找到了民军的三门火炮,民军的炮兵在发现情况不对劲,索性直接不管大炮逃窜而去。这三门火炮虽然部是什么先进的型号,但好歹是之前官军的定制武器,现在能够收回来也算是可以洗清之前的耻辱。 到了晚上九点三十分时,程庄这边的战斗总算渐渐消停下来。 五十八团在北边追堵上一支民军队伍,带到程庄镇子的路口与袁肃这边会合。两边的俘虏凑到一块,一番清点之后差不多有四百余人。缴获的各式各样步枪有六百多支,子弹两千来发,大炮三门以及配套炮弹二十发。 袁肃与林团长会了面,询问了一下五十八团伤亡情况,被告知伤员还是有不少,现在正在送到镇子上治疗。袁肃则吩咐第一团积极协助五十八团转移和救治伤员,随即又与林团长商量对俘虏的处置问题。 如同之前的政策一样,袁肃并没有打算进行大屠杀,把这些俘虏全部处决,虽然这么做可以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极其不好的负面影响。他不是信奉“暴力主义”的人,尤其是在对待同胞的时候,能够化解彼此的矛盾才是真正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 在确定处置办法之前,袁肃与林团长一起来到了关押俘虏的地方,这是一片空置的打谷场,四百多人拥挤在一块,密密麻麻的好像根本没有缝隙似的。林团长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袁肃耳边劝说,索性把这些人都枪决以儆效尤算了,留着他们是麻烦,放了他们更麻烦。 袁肃没有正面回答林团长,看着蹲缩成一团的民军,一个个乌七八黑的样子,要么是衣衫褴褛、要么是处处补丁,不难想象这些人绝大多数就是普通农民。他让杜预派人上前问话,询问这支民军的来历,首领是谁,一共有多少人,附近还有没有其他据点等等。 第36章,俘周宝林 林团长这边也派人上前协助问话,不过五十八团的人明显没有什么好耐性,只要问话的俘虏稍微有些含糊其辞,便立刻一阵拳打脚踢。十七师虽然大部分士兵没有什么好素质,但这些与民军鏖战一年多的官军部队,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积攒的怨气不言而喻。也许以前是没有成功俘获过多少敌军,所以才没有听说有什么“屠杀泄愤”之类的新闻,然而今天总算有了一些“收获”,积怨已久的情绪自然要爆发一下。 袁肃没有进行阻扰,让五十八团的人打了一顿总比枪毙要好的多,更何况现在天色不早,他也要尽快弄清楚这路民军的情况,必要的刑讯还是可以接受的。 几分钟过后,就在几个被揪出来的民兵遭到毒打,在地上嚎叫求饶的时候,俘虏人群里忽然有人站起身来,中气十足的大喊道:“住手!” 这一声大喊很是气势,仿佛是平地里的一声雷,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聚焦到了喊话人的身上。 袁肃循声看过去,只见对方约摸三十多岁,皮肤黝黑,穿着一身破旧的新军军装,因为这一身军装实在太久,又沾满了许多污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