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节 (第2/3页)
挺像一个近现代图书馆,从中文译著到西方原版应有尽有,品类也涉猎了数理化生各门类。 想想就知道这东西现在没有太大销路,不过傅兰雅竟然能一如既往花了几十年做下来,也蛮不容易。 “原来是李谕先生。”格致书室傅兰雅一眼就认出了李谕。 倒是傅兰雅本人由史量才给李谕介绍了一下。 他已经是个60多岁的老者,但精神看着挺好。 问过好后,李谕说:“能搜集到这么多科技书籍,先生着实令人敬佩。” 傅兰雅哈哈笑道:“那是当然,放眼英国,也没有几家私人书店有我全。你等一下,有样东西给你看看。” 傅兰雅抽出了两本《分形与混沌》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些会刊,“包括你写的书,还有出版过你文章的杂志,我这都有。” “好家伙,”李谕讶道,“这些弄过来可不容易。” 傅兰雅说:“你的名气太大了,动不动就有人来问,还有不少人托我从国外买你的书。” 李谕这才知道华世芳那本第一版《分形与混沌》怎么来的,原来源头在这。 李谕笑道:“以后国内也会出版,而且是中文版。” 傅兰雅说:“这就省事了,犬子现在也在做翻译工作,不过你的这本的确过于高端,很多词汇连我都很陌生。” 现在不管是哪个翻译局,在翻译科学书籍时基本都是选的比较浅显的,涉及当下最新的科学成果压根没有。 近几十年的科学成果都没有翻译过来,现在国内基本就没人知道麦克斯韦的《论电和磁》、庞加莱的《时间的测量》等新理论。 李谕问起这次过来的目的:“在下想买几本化学方面的系统全面的书,店里可有?” “当然,”傅兰雅从书架上抽出几本《化学工艺》、《化学考质》、《化学求数》、《化学鉴原》等书,“要说我翻译最多的,还真就是化学方面。” 傅兰雅翻译过上百种书,凭他自己的力量根本做不到,所以他采取的是口译方式,有那么一点像林纾。 不过与林纾正好反过来,林纾是不懂外文,所以就由别人口译后自己润色写出来中文;傅兰雅就是自己口译,然后别人写。 反正这种速度的确是很快的,所以两人都称得上是高产。 李谕问道:“这几本书需要多少钱?” 傅兰雅摇了摇头,“不要钱,能见到你着实不易,能给我这几本《分形与混沌》签个字就足够了。” 李谕笑道:“我这签名竟然这么值钱吗,以后再来上海一定多来你店里光顾。” 傅兰雅却说:“恐怕到时我就不在上海了。” 史量才讶道:“先生又要去美国?” 傅兰雅点点头:“这次怕是不会再回来了。” “不回来了?”史量才问道。 傅兰雅略带忧伤回道:“我做的已经够多了,却……哎,反正我年龄已经大了,这几年往返奔波,确实累了。” 从1896年开始,傅兰雅就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为东方文学语言教授,这几年每年都再来中国一趟译书。还捐款开办了上海盲童学堂,就是他的幼子傅步兰担任校长。 傅兰雅在中国的时间长达35年,半辈子几乎都铺在了科技书籍翻译上,但自从甲午战败后,就明显开始心灰意冷。 史量才只得说:“本想邀请您重办《申报》科学杂志,可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